跳转至

生姜

生 姜

〔原文〕辛温。行阳分而祛寒发表,宣肺气而解郁调中,畅胃口而开痰下食。治伤寒头痛,伤风鼻塞,辛能入肺,通气散寒。咳逆呕哕,有声有物为呕,有声无物为哕,有物无声为吐。其证或因寒、因热、因食、因痰,气逆上冲而然。生姜能散逆气,呕家圣药。东垣曰: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,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。若胃虚谷气不行,胸闭塞而呕者,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,勿作表实用辛药泻之。丹溪曰:阴分咳嗽者,多属阴虚,宜用贝母,勿用生姜,以其辛散也。昂按:人特知陈皮、生姜能止呕,不知亦有发呕之时,以其性上升,如胃热者非所宜也。藿香亦然。胸壅痰膈,寒痛湿泻。消水气,行血痹(1)产后血上冲心,及污秽不尽,煎服亦良。通神明,去秽恶,救暴卒,凡中风、中气、中暑、中恶、暴卒等证,姜汁和童便饮效。姜汁开痰,童便降火也。疗狐臭(2)姜汁频涂。搽冻耳。熬膏涂。杀半夏、南星、菌蕈、野禽毒,野禽多食半夏,故有毒,生姜能解之。辟雾露山岚瘴气(3)早行含之。 捣汁和黄明胶熬,贴风湿痹痛。久食兼酒,则患目发痔。积热使然。 疮痈人忌食。秦椒为使,恶黄连、黄芩、夜明砂。糟姜纳入蝉蜕,虽老无筋。

姜皮,辛凉。和脾行水。治浮肿胀满。以皮行皮,五皮散用之。成无己曰:“姜、枣辛甘,能行脾胃之律液而和营卫,不专于发散也。”东垣曰:夜不食姜者,夜主閤而姜主闢也。秋不食姜者,秋主收而姜主散也。妊妇多食,令儿歧指,象形也。

【讲解】(1)血痹:病名。指气血虚弱所致的痹证。主症为身体麻木不仁,肢节疼痛,脉微而涩紧。病由当风睡卧,或劳倦汗出,风邪乘虚侵入,使气血闭阻不通而致。(2)狐臭:病名。 又名胡臭、体气、腋气。为湿热内郁或遗传所致。腋下汗液有特殊臭气。它处如乳晕、 脐部、外阴等亦可发生。 (3)山岚瘴气:又称瘴毒或瘴气。指南方山林间湿热郁蒸所产生的一种病邪。为疫疠的一种,通常多指疟疾。

生姜发汗解表,温中降逆,为发表止呕要药。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。洗净、切片入药。捣汁名姜汁。单独用皮名生姜皮。

本品味辛性温,入肺经。散风寒以解表,并能祛痰止咳。常用于外感风寒表证,见恶寒发热,头痛鼻塞及痰多咳嗽等。入胃经,既能温中化湿,又善降逆止呕,前人称“姜为呕家圣药”,所以又常用于胃寒或痰湿中阻,以致胃气上逆的恶心呕吐等证。

此外,生姜还能调味开胃,以增进食欲,并能解半夏、南星、 鱼蟹之毒。疗狐臭,搽冻疮,取其辛温之性。

【临证应用】本品辛散发表,但力较弱,故多用于感冒之轻证,可煎汤加红糖热服。若外感风寒之重证,则加入辛温解表剂中,作为辅助药,以增强发汗作用,如桂枝汤。用于风寒犯肺, 痰饮咳喘、胸脘痞胀,可与半夏、黄连等同用,如生姜泻心汤。生姜尤为呕吐要药,随配伍之不同,可用于胃气上逆的多种呕吐和呃逆之证,常与半夏相配治胃寒之呕吐,即小半夏汤。呕吐偏于热者,则与黄连、竹茹等同用;与丁香、柿蒂配伍,治呃逆有良效。生姜与大枣同用,为调和营卫之剂,以生姜走外,味辛而和卫,大枣入里,味甘而调营,此即古人所说“和卫者必辛,调营者必甘"之意。因进食鱼蟹引起腹痛泄泻,或误食生半夏、生南星中毒而引起的喉舌麻痹,可捣姜汁服或煎汤内服。故姜制半夏、南星可减其毒性。

【用量用法】3-10克。 煎汤服,或捣汁冲服。以其性辛温,故于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宜忌用。

附:生姜汁 辛散之力较强,功能祛痰止呕,多用于痰迷昏厥及呕吐不止之证。用量3-10滴,冲服。

生姜皮 鲜根茎切下之外皮。味辛性凉,功能行水。主治皮肤水肿,与茯苓皮、大腹皮、桑白皮等药同用,以利水退肿,如五皮饮。用量3-5克,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