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呕吐

呕吐

呕指物从口出而有声,吐指物从口出而无声者。但呕、吐皆因气逆而作,故又合称吐逆。呕吐,是指胃脘中食物或痰涎等随胃气上逆而出的病证。另外,古有“有声无物谓之哕”之说,哕指干呕,多于呕吐频繁,胃中无物而气逆不止时出现,故不另论。

呕吐是多种疾病都可出现的病证,即可单独成病,又可见于他病的发展过程中。临证应与反胃相鉴别。

〔病因病机〕

胃以降为和。无论任何原因,使胃的功能发生紊乱,导致胃气上逆,都能引起呕吐。

实证可由风、寒、暑、湿之邪,或秽浊之气犯胃,胃失和降;或暴饮暴食,过食生冷,肥甘油腻,停滞脾胃,胃气受阻失于和降而反逆为吐。虚证多因久病失养,或忧思伤脾,使胃气受损,脾阳不振,升降失调而吐;或热病伤阴,胃失濡养,不得润降,皆可致呕吐。常见病机有以下几种。

1.外邪犯胃 春冬多风寒、夏秋多暑湿及秽浊之邪,侵犯胃腑,清浊相干,致胃失和降,水谷随气逆而上,发生呕吐。

2.饮食失节 饮食过多,或生冷油腻之物停滞不化,以致胃气不能下行,上逆而呕吐;或脾胃运化失常,导致水谷不能化为精微,停痰留饮,积于中脘,痰饮上逆,发生呕吐。

3.肝病犯胃 忧思恼怒,以致肝失条达横逆犯胃,胃失通降则上逆为呕吐;肝气久郁化火犯胃,火扰气逆,发为肝胃火盛的呕吐;久病或热病伤阴,肝阴虚,虚风内动扰胃,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。

4.脾胃虚寒脾属阴,其气得阳之温煦始能升能运;胃属阳,其气得阴之滋润始能受纳能通降。故脾气病必累及于胃,临床较多见的是脾胃虚寒,阳气失于温运,每因寒凉、生冷、饥饱使脾阳不得温化转输,胃气失于和降,虚寒之气上逆而呕吐。总之,从脏腑相传的关系来看,因脾病的多虚证,因肝病的多实证。肝胃受损一是饮食、情志久伤,脾胃渐虚,中阳不振,胃失和降而呕吐。一是久病、热病伤阴,胃失津液滋濡,不得润泽而呕吐。

〔辨证论治〕

(一)辨证要领

临证可根据证情的虚实、寒热,吐出物的性质.呕吐与饮食时间等几方面进行辨证。外感时邪,或饮食暴伤,或肝气犯胃,多突然发病,病程短,呕吐频繁而显多者属实;内伤情志或久病,经常反复发作,病程长,呕吐时发时止而量少者为虚。喜热恶寒,呕吐物清稀无味者为寒;喜冷恶热,呕吐物秽浊腐臭者为热,

1.吐物的性质可帮助诊断 吐势急暴,吐出大量食物和胃中水津粘沫,又伴有外感表证,腹痛,为外邪致病。若吐浊痰涎沫,时时泛恶伴有嘈杂,满闷,头晕为食滞所引起之呕吐。如吐浊痰涎沫,时时泛恶,伴有嘈杂,满闷,头晕为湿痰。吐物酸苦,发无定时伴有胁痛胀满,嗳恶频繁为气滞。吐物热腐,并呕苦绿水伴有口苦心烦,脘腹灼热,为火郁,泛吐粘沫和少量食物,伴有干呕,口干,饥不能食为阴虚。多吐清水和少量未消化食物,伴有食少、便溏、身倦等为气虚。

2.辨呕吐的诱因,可帮助诊断 如外邪犯胃,发于感受外邪;食滞多因过饱,或食生冷,肥甘、粘腻而发;气滞,多因情志不和,气郁恼怒而发;火郁,多继久吐、久病而发;阴虚,多见于热病,或肝火呕吐之后而发;气虚多久病或反复呕吐之后而发.

(二)论治要点

止呕吐以和胃降逆为主。根据审因论治的原则,实证当和降与祛邪同用/如用和胃降逆药的同时,外邪所致之呕吐,因风寒者,宜与辛温解表药同用;呕吐因食滞者,与消食化滞药同用,因肝火盛者,与清肝泻火药同用。虚证当和降与扶正并用;如气阳不足者与补气温中药同用;阴津亏虚者,与滋养胃阴药同用。此止呕之常法。常用的止呕方法有以下几类:

1.和胃降逆是止呕的标本兼顾法,应用范围较广,临床可按具体病情选用药物。一般无热而呕者,常用半夏、生姜、陈皮,因寒、湿、痰者皆可用;因热而呕者,常用竹茹、枇杷叶、旋复花,因湿而呕者,常用芳香化湿的苍术、厚朴、白蔻仁、砂仁、草蔻仁、藿香、紫苏等;因寒而呕者,常用吴茱萸、公丁香、伏龙肝;因食滞而呕者,常用消食和胃之神曲、麦芽、槟榔;因气滞而呕者,常用理气和胃之砂仁、陈皮、香橼、佛手。

2.重镇降逆久吐不止,气逆呕哕之重证,宜用重降,常用药为代赭石配旋复花及生龙骨、牡蛎,及导气血下行之牛膝等。

3.泄热平肝 呕吐因于胆气郁,火旺者,当以平肝泄肝为主,常用白芍及木瓜、乌梅取其酸敛缓肝气之急;配用橘叶、白蒺藜散肝气之郁结而平肝气之逆;川楝子、白蔻仁、吴茱萸泄肝气之上逆。肝胆胃三经有火者,宜用黄连、黄芩、栀子以泻火,及枳壳、竹茹之清胆和胃,常与健脾和胃法同用。

4.补脾滋胃 常作为虚证的主药,久吐或呕吐之甚者,宜作辅佐药。补气常用人参,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。滋阴药常用北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玉竹等。

(三)常见证治

(1)外邪犯胃:

证候:突然恶心呕吐,脘腹胀闷痞痛,泛恶不已,伴有恶寒发热,头痛,四肢痠楚,舌苔薄白,脉濡缓。

治疗:疏解表邪,芳香化湿。

方例:藿香正气散加减。

(2)饮食停滞:

证候:呕吐酸腐,嗳气厌食,吐物为大量未消化的食物,脘腹胀闷,大便秽臭,时作泄泻或干燥,舌苔厚腻,脉滑实。

治法:消食化滞,和胃降逆

方例:保和丸加减。

(3)湿痰内阻:

证候:呕吐清水痰涎,时泛恶,嘈杂,脘闷,食少,甚者头眩心悸,舌苔白腻,脉滑。

治法:温化痰饮和胃降逆。

方例: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

(4)肝气犯胃:

证候:呕吐吞酸,吐物酸苦,嗳气频繁,胸胁满痛,头晕,烦闷不舒。口苦,舌边红,苔白或薄黄,脉弦。

治法:舒肝和胃,降逆止呕。

方例: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。

(5)脾胃虚寒:

证候:饮食稍有不慎,即发呕吐,时作时止,面色胱白,倦怠乏力,口干而不欲饮。四肢不温,大便溏薄,舌质淡,脉濡弱。

治法,温中健脾,和胃降逆。

方例:附子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减。

(6)胃阴不足:

证候:呕吐反复发作,时作干呕,口燥咽干,似饥而不欲食,舌红津少,脉多细数。

治法:滋养胃阴,降逆止呕。

方例:麦门冬汤加减。

(四)临证权变

本病除前面所列证型外,尚有热扰胸膈者,治以枝子豉汤加半夏、生姜清热除烦,和胃止呕;阳明病,外邪未尽,余热内扰者,可与竹叶石膏汤益气养阴,和胃降逆;热结成实,腑气不通,浊气上逆者,可与承气之类通腑降浊,和胃止呕;痰湿化热阻于中焦者,可与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,和胃止呕;水停下焦,影响脾胃运化,水入即吐者,当与五苓散化饮行水。凡此等等,皆宜权变应用。不论虚证、实证,呕吐日久,胃气必伤,故在治疗过程中时刻以固护胃气为要。《内经》曰: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”。特别是对于实证的治疗,攻伐太过,往往适得其反。―旦水谷不入,干哕无物等胃气败伤之证见,务以培土为本,切莫误犯虚虚之戒。

〔调护〕

1.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,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,不过食肥甘厚味,不饥饱无度;耍注意精神调摄,保持乐观、舒畅的情怀,可预防本病的发生。

2.发生呕吐时,要让病人适当休息,进食清淡、易于消化的饮食。汤药要少量频服,以防因服食过快而使服入的药液吐出。

〔应用例案〕

例一、王XX,女,18岁,初诊1974年3月5日。患者呕吐一年余,食后胃中不舒,渐渐吐出不消化物,无酸味,吐尽方舒。吐后又觉饥嘈略进饮食,泛吐如前,形体消瘦,大便艰难,口干,舌质红,脉细弱。由于精神刺激,饥饱失调,引起久吐不止,导致气阴两伤,上逆之气,从肝而出,损伤脾胃。先用顺气降逆,泄肝养胃之法。

旋复花9克包 煅赭石12克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金铃子9克 半夏9克 陈皮6克 姜竹茹9克 谷芽12克 枳売4.5克。

二诊:上方三剂,呕吐略减,胃嘈如前。前方再加黄连五分。

三诊:服药七剂,呕吐逐渐减轻,处方无变动,原方。

四诊:上方七剂服后呕吐已止,大便亦通,饮食渐进;胃中较舒,但神疲,舌红无苔,脉细。可见脾胃已伤,气阴未复,再与益气生津,健脾和胃之法,方用《金匮》麦门冬汤加减。

麦冬9克 半夏4.5克 党参9克 生甘草3克 陈皮4.5克 香谷芽12克

此方嘱连服十剂,巩固疗效,并注意饮食不宜过量,以防复发。(《黄文东医案》)

按:为胃虚气逆,呕吐案。患者呕吐一年,食入反出,谷食不化,属于脾胃虚寒之证;又有舌红、口干、饥嘈,屈于胃热伤阴,胃中不和之象。故用药避免香燥,而以顺气降逆为主,且偏重于滋养胃阴,兼养胃气。用旋复代赭汤、麦门冬汤、黄连温胆汤合为一方,并加入金铃子以泄肝利气。此患病程已久。寒热夹杂,先实后虚,故病情较复杂。呕吐不止时,服药不易接受,故先用和胃降逆,略佐苦降之法,较为适宜。从药能入胃以至气顺而吐止,因而取得疗效。

例二、王XX,男,43岁,干部,1964年7月24曰初诊:盛夏湿重之际,脘满胀痛,噁心呕吐,嗳气厌食,口干不欲饮,身倦乏力,大便不爽,小便短黄,舌苔黄厚腻,脉弦滑数。辨证:肝气犯胃,暑湿伤中,胃失和降。治则:清暑化湿,理气降浊。拟连朴饮合不换金正气散加减。

藿香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厚朴4.5克 陈皮9克 砂仁4.5克 枳壳4.5克 竹茹9克 炒山栀4.5克 吴莱萸0.3克 炒黄连3克 生姜0.9克 水煎服。服药三剂,病愈。(《吴少怀医案》)

按:为湿邪伤中,胃失和降呕吐案。盛夏发病,症见腹满胀痛,恶心呕吐,嗳气厌食,身倦乏力,舌苔厚腻,脉弦滑数,此为肝气犯胃,暑湿伤中,内外相因而发病。故表里同治,以藿香、半夏、茯苓、厚朴、陈皮、砂仁、竹茹清暑化湿,和中降逆,加吴萸、黄连、山栀泄肝安胃,以和左金之意,诸症消失。

例三、赵吏部文卿,患吐不止,吐出皆酸味,气口脉大于人迎二三倍,速予投剂。予曰:此食郁上,宜吐。不须用药,乃候其吐清水无酸气,寸脉渐减,尺脉渐复。翌早吐止,至午脉俱平复,勿药自安。(《医部全录•呕吐门•薛己医案》)

按:本案是排出病邪的有效方法,因此治疗不宜止呕。本例由于饮食不慎,秽浊之汽积于胃中,故吐出酸味,气口脉大,均为呕吐之实证。既然是秽浊之气,不宜久留体内,其自行呕吐是排出病邪的有利因素,故不必用药,待其秽浊吐尽则病自愈。但须注意竓气伤阴,待吐酸味止,则宜调理脾胃,补养气阴以防伤正之弊。

例四、张司马子妇,患胸中满结作痛,饮入则呕,涌出痰涎,多成五色,已数月。或主攻克,或主补虚,卒无一效。至七月中,病转危迫,诊之,两关尺虚微少神,体倦神烦,胸中结痛,按之愈甚。此正气内伤,阴邪内结,攻之则伤其正,补之则滞其邪。当以仲景脏结法治之,用黄连汤加桂枝,一剂呕吐顿除。再剂胸中满痛亦释。次用理中汤加桂枝,数剂而安。(《续名医类案•呕吐》)

按:脏结者,阴寒结里,真阳已败之证。本例病机同于脏结,治用黄连泻心胸之热,姜、桂祛胃中之寒,甘枣缓腹中之痛,半夏除呕,人参补虚,寒热并用,攻补兼施,升降阴阳之气。两剂呕止、胸中满痛除。后以理中汤温中散寒而愈。

例五、薛立斋治一妇人,少作呕,口吐涎痰,面黄腹痛,月经不调,手足逆冷,此内外倶寒之证。遂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而愈。(《续名医类案•呕吐》)

按:本例言为内外倶寒,实以脾阳虚寒为主,食入不化,则口吐涎痰,食停不化,反上作呕,余证均为一派内寒征象,故以六君子汤补气,附子温阳,木香理气,使脾气得以补之、温之,行之。

〔简便验方〕

1.陈醋、明矾、面粉各适量。

将上药调成糊状,敷两足心,用纱布或旧布片包扎固定。一般于半小时后可起到止呕作用。本法适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,因呕吐而不能服药者。

资料来源:《广西赤脚医生》 1977.6

2.代赭石50克,半夏15克,黄连10克,竹茹10克,枳实15克,干姜5克。

毎日1剂,水煎3次,3次煎液合并,分早晚2次服。服药后忌食辛、辣、酸等刺激性食物。便秘加川军10克;热甚倍加黄连:兼寒黄连减半,干姜加倍;偏虚加党参:消化迟滞加焦三仙、鸡内金。

资料来源:《辽宁中医杂志》1980.1。

3.用晒衣服之竹竿,以陈旧者为佳,把节锯去,成二寸长的圆筒,将拘杞头叶藏入筒内煎服,资料来源:《中医秘方验方汇编》第一维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6.11

4.明矾1.5克,竹沥一小杯。

明矾用黄泥调成泥团,烧红倒入开水中,放冷后取上层清液加竹沥,分两次喝。

资料来源:《安徽单验方选集》安徽人民出版社1972.9

〔文献摘录〕

《絷问•至真要大论》云:“诸呕吐酸……皆属于热。”“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。

《外台秘要•许仁则疗呕吐篇》:“呕吐病有二种,一者积热在胃,呕逆不下食,一者积冷在胃,亦呕逆不下食:、二事正反;须细察之,必其食饮寝处将息伤热,又素无冷病,年壮力强,肌肉充满,此则是积热在胃,致此呕逆。如将息食饮寝处不热,又素有冷病,年衰力弱,肌肉瘦悴,此则积冷在胃,生此呕逆。若是积冷呕逆经久,急须救之,不尔甚成反胃病。”

《景岳全书•呕吐》:“呕吐一证,最当详辨虚实,实者有邪,去其邪则愈;虚则无邪,则全由胃气之虚也。所谓邪实者;或暴伤饮食,或因胃火上冲,或因肝气内逆,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,或以表邪伤里,聚于少阳,阳明之间,皆有呕证,此皆呕之实邪也。所谓虚者,或其本无内伤,又无外感,而常为呕吐者,此既无邪,必胃虚也。或微遇寒,或微遇劳,或遇饮食稍有不同,或肝气微逆,即为呕吐者,总胃虚也。”

《临证指南医案•呕吐》华岫云按,“今观先生治法,以泄肝安胃为纲领。用药以苦辛为主,以酸佐之。如肝犯泻而胃阳不衰脊火者,泄肝则用芩、连、楝之苦寒。如胃阳衰者,稍减苦寒,用苦辛酸热。此大旨也,若肝胃阴液皆虚,肝风扰胃呕吐者,则以柔剂滋液养胃,熄风镇逆。若胃阳虚,浊阴上逆者,用辛热通之,微佐苦降。若但中阳虚,而肝木不甚亢者,专理胃阳,或稍佐椒梅。若因呕伤,寒郁化热,劫灼胃津,则用温胆汤加减。若久呕延及肝肾皆虚,冲气上逆者9用温通柔润之补下焦主治。若热邪内结,则用泻心法。若肝火冲逆伤肺,则用养金制木,滋水制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