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四肢麻木

四肢麻木

麻是指肌肤顽麻,木是指肌肤木然而不知痛痒。四肢麻木,是指四肢肌肤气血凝涩不通引起顽麻如蚁行,甚或不知痛痒为特点的病证。但临证四肢俱见麻木者不多,而以双侧上或下肢,或单侧肢体麻木者为多见。

麻木一证,历代医家又把它列为中风先兆之一。凡中年以上,形体丰盛之人,如见拇指或中指、食指发麻,应考虑为中风先兆,特别是兼见风痰阻络与肝风内动的麻木尤易发生中风,对此类证候积极治疗四肢麻木,对预防中风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〔病因病机〕

四肢麻木一证属气血的病变。“气主煦之”,"血主濡之”,故气虚失运,血虚不荣于四肢,发生麻木,若经络空疏,风寒湿邪入侵,或痰浊瘀血互结,阻于经隧,影响气血运行,亦多发麻木。

1.气虚失运 饮食劳倦,损伤中气;或房室不节,精亏气少均可引起气虚。气虚则卫外失固易致邪侵,气虚则无力推动血的运行,经脉、肌肤得不到气血的温煦与濡养,所以出现麻木的症状。

2.血虚不荣 素体阳虚,或产后、或失血伤津,或久病失血,血虚则经脉空虚,皮毛肌肉失养,因而出现麻木感。

3.风湿痹阻 风寒湿邪,乘表虚入侵,客于肌表经脉,使气血运行受阻,而为疼痛、麻木、重着等症。

风性善行,最易耗伤人体气血,湿邪粘滞缠绵,易于影响气血的流通,故有“风麻湿木”之说,而寒邪之性阴凝,易伤阳气,阳气至虚之处,正为寒湿盘踞之所,风寒湿邪合而痹阻,留连不解,始则疼痛,久则因病邪阻遏,气血失运,可见麻木不仁。另外,外感湿热,或湿遏日久化热,郁阻络脉,气血壅塞不能达于肢端,亦可发生麻木。

4.痰瘀阻滞 痰瘀既成,往往胶结一处,留于经隧、关节,阻遏气血流通,而为久麻久木。其证以痰的变化为多,痰浊与外风相合,即为风痰;久停不去,深入骨骱,积为顽痰;蓄而化火,即为痰热或痰火。

总之,四肢麻木一证,以气血亏虚为本,风寒湿邪及痰、瘀为标。病机皆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,以致皮肉经脉失养所致。

〔辨证论治〕

​ (一)辨证要领

本病有新久虚实之分,轻重缓急之别,故在临证时要详加辨认。

1.辨新久虚实 一般地说,新病多实多麻,久病多虚多木。实证麻木患肢,麻木疼痛肿胀,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或在里之湿痰瘀血阻闭经脉,气血循行不畅所引起。虚证麻木患肢,麻木软弱无力,多因气血不荣或阴虚所致。若日久而见久麻久木,不知痛痒者,多属因虚而致实,为痰瘀互结,有形之邪阻于经隧而成。

2.辨病情轻重 麻与木虽为一证,而有区别。麻是指发麻感,局部尚有一定知觉,非痛非痒,肌肉内如有虫行,按之不止;木则是局部失去知觉,不痛不痒,按之不知,掐之不觉,如木厚之感。故麻轻木重,麻为木之渐,木为麻之甚。在病理上,麻多属气病,气虚为本,风痰为标;木则多为气病及血,而且多夹湿痰死血。

3.辨发病部位 麻木在上肢者多属风湿,或气虚挟痰;在下肢者,以寒湿、湿热为多见。两脚麻木,局部灼热肿胀者,多属湿热下注;指端麻木,多为经气虚,内风挟痰;四肢及浑身麻木,多为营分阻滞,卫气不行。

4.辨麻木性质 麻木一证,如由风寒湿邪引起的,往往麻木与疼痛兼见,其中风邪偏盛的呈走窜性麻木,无固定患处;寒邪偏盛的麻木伴有疼痛,患处固定;湿邪偏盛的见重着性麻木,病多缠绵。而风寒多侵犯人体上肢部位而为麻木不举;寒湿多侵犯下肢部位而为腿脚木重;湿热则为下肢麻木,且有灼热疼痛感。由痰瘀阻滞而致的,往往麻木日久,木重于麻。其中风痰者,麻木而有痒感;内风挟痰者,麻木伴有明显震颤;湿痰者,麻木兼有重着;顽痰者,久麻久木而不解;痰火者,麻木多有低热。而气滞血瘀所致的四肢麻木,往往表现出麻木兼郁胀,按之则舒的特点,若气滞偏重的麻木时轻时重,但少有疼痛;血瘀偏重的麻木而兼疼痛,无有轻时。若湿痰与瘀血相合,则局部不知痛痒,遇阴寒尤甚。由气虚失运而发的,四肢麻木而软弱,抬举无力,肌肤内犹如虫行。血虚不荣而成的,麻木而皮肤干燥,多有震颤,爪甲不荣。

​ (二)论治要点

四肢麻木以气血的病变为主,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证,故其治疗应以调补气血,助卫和营为主。但由于麻木与外邪、瘀血、痰湿而引起久麻久木,不知痛痒者,多属因虚而致实。

1.补气 气为血帅,气虚则鼓动无力,血涩不利,而为麻木。故补气之法为治疗气虚失运麻木的主要方法,其常用药有人参、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云苓、甘草等,使气壮则血行畅。气虚麻木往往兼有阳气下陷和阳虚的表现,在治疗上又佐以升清与助阳之品,如升麻、柴胡、桂枝、附子等,效果较单纯补气为好。

2.养血 血主濡之,血虚则经脉空虚,皮毛肌肉失养,因而出现麻木。临床治疗常用熟地、当归、芍药、肉苁蓉、龟板胶、阿胶、龙眼肉等以甘润养血。血虚液躁,加首乌、枸杞子、沙苑。病在手,加桑枝、蒺藜;病在足,加牛膝、木瓜。若血虚有热者可配用生地、丹皮、地骨皮之类凉血药、

此外养血即能固气。一般气血两虚的麻木,可用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生姜、大枣等,兼肝肾不足者,酌加养血、益阴、柔肝、熄风之品,如枸杞子、白蒺藜、沙苑子、天麻之类,并兼用丹参、鸡血藤、红花、五加皮等以活血通络。

3.疏散祛邪 主要用于风湿痹阻麻木的初起,以邪实为主的症候,或麻木虽日久,但正气尚未大伤者,常用药有羌活、独活、桂枝、秦艽、海风藤、桑枝等,偏风者可加防风;偏寒者加制川乌;偏湿者,加防己、苡仁、苍术。病在上肢加姜黄、威灵仙;病在下肢加牛膝、续断、五加皮、木瓜。而湿热痹阻者,则以清利湿热为主,佐以通络,药如苍术、黄柏、牛膝、萆薢、地龙、乳香、豨签草、鸡血藤、海风藤、姜黄、防己之类,使病邪去,营卫复,则麻木自愈。若湿热羁留不去,久而伤阴,证见局部灼热,肿胀、活动不利者,宜用生地、白芍、当归、地龙、蚕砂、僵蚕、龟板、知母之类,以清热利湿养阴。

4.化痰行瘀 主要用干痰瘀交阻的麻木。一般偏于瘀者,可用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红花、桃仁、苏木、乳香、没药之类,并可适当加用全蝎、地鳖虫、地龙、穿山甲、蜣螂、白花蛇等虫类药物搜剔通络,提高疗效。偏于痰者,可用陈皮、半夏、白芥子、茯苓、竹沥、南星、姜汁等涤痰通络,其中顽痰者,可加大戟、芫花;痰火者,可加瓜蒌、黄连、黄芩;风痰者,可加防风、白芷,随其偏盛,用药各有侧重。

5.滋养肝肾 主要用于麻木日久,肝肾亏虚之症。常用药有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首乌、枸杞子、黑芝麻、沙苑子、白蒺藜等。若阴虚风动所引起的麻木,应以滋养肝肾治其本,平肝熄风,通络化痰治其标,常用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生牡蛎、生龙骨、龟板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玄参、天冬、豨莶草、老鹳草、桑枝等;若痰盛者,可加陈皮、半夏、云苓、石菖蒲、竹沥、远志之类。待火降风熄,则以填补为主。

​ (三)常见证洽

(1)血虚不荣:

证候:手足麻木,形瘦色苍,而唇淡白无华,眩晕,心悸,失眠,爪甲不荣,舌质淡,脉细。

治法:养血和营。

方例:四物汤加味。

(2)气虚不运

证候:手足发麻,犹如虫行,面色㿠白,自汗畏风,短气乏力,倦怠嗜卧,懒于行动,语言无力,易于感冒,食少,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,次数増多,舌质淡,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,苔薄白,脉弱。

治法:补气实卫。

方例: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
(3)风湿痹阻:

证候:长期渐进性肢体关节肌肉疼痛,麻木、重着,遇阴天雨湿而加剧,或呈发作性剧痛,局部多喜暖恶寒,其病久入深者,往往表现为关节不利,麻木不仁,而疼痛反不剧烈,甚至不痛。其舌质多淡,苔薄白或白腻,脉沉迟。

治法:祛风通络。

方例:蠲痹汤加减。

(4)湿热郁阻:

证候:下肢麻木伴有灼热疼痛感,患肢扪之发热,或有肿胀,尤以两足灼热明显,甚则必踏凉地而缓解,舌质多红,苔黄腻,脉细数或滑数。

治法:清热利湿。

方例:三妙丸加味。

(5)痰瘀阻滞:

证候:麻木日久,或固定一处,或全然不知痛痒,舌上有瘀斑,舌苔或滑或腻,脉沉滑或沉涩。

治法:化痰行瘀。

方例:双合汤加减。

(6)阴虚风动:

证候:四肢麻木伴有震颤,并有头晕,头痛,烦躁,易怒,失眠多梦等,舌质黯,苔少,脉弦细有力。

治法:滋养肝肾。

方例: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
(四)临证权变

四肢痳木作为一个症状而言,其范围是较广的,临床所治除上述证型外,还应依其所因,结合兼证来进行治疗。如气虚兼痰者,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。若痰盛者,可相机先用青州白丸子或止麻清痰饮;若因顽痰不化,可酌用礞石滚痰丸,控涎丹加桃仁、红花以祛风痰,通经络,待痰去十之六七,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调补。若血虚而风寒袭之,手足麻木疼痛者,可用当归四逆汤或桂枝汤加当归、红花等温经活血;血虚而兼风湿者,宜用神应养真丹。若四肢兼口舌麻木者,多属痰火,可用止麻消痰饮加减以治之;四肢兼颜面麻木者,多属风痰阻络,常用牵正散加白芷、防风、钩藤、蜈蚣等;四肢兼头皮麻木者,多属痰湿阻络,治宜消痰饮加减。

〔应用例案〕

例一、陆XX,男,53岁,1960年5月12日初诊。形胖,患风湿病已多年,腰背疼痛。十多天来右上肢麻木,时有出冷汗,平时吐痰多,大便溏,失眠已久。脉阳浮阴弱,两关弦滑;舌根苔白腻。外风侵袭,与内湿搏结,营卫被阻,治宜调和营卫,祛风利湿。处方:

生黄芪9克 桂枝6克 赤芍6克 炙甘草3克 明天麻6克 防风6克 白术6.5克 羌活3克 秦艽3克 桑枝15克 生姜6克 大枣四枚 陈皮3克 两剂。

二诊:右上肢麻木已除,痰稍减,睡眠尚差。脉滑,舌苔灰黑而润。本体脾弱痰盛,卫阳不充,兼用脑太过,宜六君子汤合归芪建中汤(蜂蜜代饴糖),佐强心补肝之品。处方:

红人参15克 白术18克 茯苓18克 半夏15克 化橘红9克 炙甘草9克 黄芪18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桂枝9克 明天麻15克 川芎9克 肉苁蓉30克 酸枣仁18克 山药18克 枸杞子18克 红枣肉18克 远志肉9克

共研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三钱,早晚饭前各服一丸,白开水送服。(《蒲辅周医疗经验》)

按:本例为痹证日久,外邪与内湿搏结,营卫之行愈涩,故疼痛麻木兼见,用黄芪建中汤调营卫,健脾胃,合玉屛风散加减,固卫祛邪,上肢麻木即消失,而随后转用调理之法。

例二、李士林治文学陆文湖,两足麻木,自服活血之剂,不效。改服攻痰之剂,又不效。经半载后,两手亦麻,左肋下有尺许不知痛痒,李曰,此经所谓着痹也,六脉大而无力,气血皆损。用神效黄芪汤,加茯苓、白术、当归、地黄,十剂后,小有效。更用十全大补五十余剂,始安。(《古今医案按》)

按:为气血不荣而致麻木,然病者不究其本,反而妄投活血、攻痰之剂,则使气血越伤,不但麻木不减,更增两手也麻,故用补气养血之剂而收效。

例三、患者王XX,男性,60岁,干部,河北蔚县人,病历号110312。因浮肿二年,麻木一年,于1963年2月8日来我院门诊求治。

患者二年前,由于心情抑郁,加之营养较差,发生面部及下肢浮肿。一年前开始四肢及胸部麻木,时轻时重,有时四肢稍有异常感觉并触觉迟钝,全身疲乏,肌肉无力,口鼻干燥,口渴思饮,胸闷气短,腹胀并伴有肠鸣,矢气多,小溲较黄,惟食欲良好,大便尚调。脉象大而硬,舌苔黃腻,舌底晦暗,舌边红紫。脉大而硬中气有伤,舌黯边紫,肝有瘀滞,肝郁则影响于脾,以致中焦不运,腹胀浮肿,胸闷体麻,且脉大则病进,系难治之症。暂以木香疏气饮疏瀹之,连服10剂后,胸闷腹胀大见好转,脉硬亦减,但仍浮肿及全身麻木,肌肉无力,阴雨时麻木较重。仍服前方至2月21日,腹胀胸闷基本消失。至四月下旬又来门诊治疗,症状有所复发,脉仍较大,苔白舌边红紫,面部红赤。口鼻干燥,麻木无力同前,曾服三痹汤,黄芪五物汤等未效。至5月6日乃以祛风活络、清热滋液为治,方用甘露饮去茵陈、枇杷叶、石斛、甘草,加桑枝、葛根、白术、丹皮、淫羊藿为治,服药3剂后,肢麻虽见减轻,但面红口鼻干燥同前,脉象及舌苔无变化,于原方加花粉,再服3剂后,仍无变化,故认为气液虽有増加,而血瘀未有改善,乃以清血为主,佐以祛风活络。方用:

鳖甲12克 青蒿6克 赤芍9克 茜草9克 生地黄12克 丹皮6克 小蓟9克 连翘9克 竹叶9克 防风9克 丝瓜络9克

再服5剂后,症状续有好转,面红减轻,肢麻亦减,仍有口鼻干燥,乃易养阴清热,活血祛风之剂。方用:

生地黄12克 金石斛9克 天门冬9克 玄参9克 龟板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小蓟12克 山药6克 防风9克 桑枝15克

连服10剂后,面红仅剩右侧少许,麻木仍头面偶有,脉右关尺稍大,舌边紫色退,但仍红,依前方加天麻9克,钩藤9克,独活3克,以驱头面之风。续进5剂后,至5月10日,四肢麻木基本消失,行动灵活,精神焕发,脉不大,舌边转为淡红,以原方去防风、独活,加女贞子9克,旱莲草9克,育阴以巩固之。

按:患者浮肿腹胀肠鸣,正是脾胃虚弱之症,体虽丰而气本虚,故脉现大而硬象,气郁于中而有胸闷不舒之感,为本虚标实,先服木香疏气饮标本同治,殊为合适。药后胸闷腹胀基本消失,但肢麻无力未减,且日久有所反复,是荣卫气血不足,风邪乘虚而入,《金匮要略》有云:“邪在于络,则肌肤不仁;邪在于经,即重不胜。”营卫运行不畅,不能濡养肌肤,麻木沉重何以能愈,同时患者表现口鼻干燥,面红脉大,舌边红紫等阴虚内热之象,乃以祛风活络,清热滋液同用,服后小差。但热象仍未减轻,血瘀证未见改善,遂以清血为主,佐以法风活络,药后症状续有好转,面红亦减。终以养阴清热,活血祛风继续治疗,达到麻木基本消失,行动灵活。最后减少祛风药品,加滋养肾阴之品以巩固疗效。

〔简便验方〕

1.仙灵脾15克,川木瓜12克,甘草9克。水煎服或将上药装入热水瓶内,开水泡透,代茶饮之。亦可药量加倍泡白酒500毫升,7天后服,每次15毫升,日3次。

资料来源:《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》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.10。

2.补骨脂60克(炒),研细末,每服6克,盐汤或温酒送下。

资料来源:《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》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.3。

3.老鹳草30克,木瓜12克,当归9克,白酒一斤。

药泡酒中,7天后即可饮服,每次一酒盅。

资料来源: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.12。

〔文献摘录〕

《素问•逆调论》:“荣气虚则不仁,卫气虚则不用,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。”

《素问•痹论》:"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营卫之行涩,经络时疏,故不痛,皮肤不营,故为不仁。”

《丹溪心法》:“手足麻者属气虚,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,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湿痰死血。”

《赤水玄珠•麻木》:“亦有气血俱虚,但麻而不木者;亦有虚而感湿,麻木兼作者;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之气乘之,故周身麻木掣痛并作者。”

《张氏医通•麻木》:“麻则属痰属虚,木则全属湿痰死血,一块不知痛痒,若不然似也。”

《杂病源流犀烛•麻木源流》:“麻木,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。麻,非痒非痛,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,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,按之不止,搔之愈甚,有如麻之状。木,不痒不痛,自己肌肉如人肌肉,按之不知,掐之不觉,有如木之厚。……气虚是本,风痰是标,当先以生姜为响导,枳壳开气,半夏逐痰,防风羌活散风,木通、牙皂通经络,僵蚕为治虫行之圣药。在手臂用桑条,在股足加牛膝,待病减,用补中益气汤,多加参芪。若经年累月无一日不木,乃死血凝滞于内,而外挟风寒。阳气虚败,不能运动,先用桂附为响导,乌药木香行气,当归、阿胶桃仁红花活血,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经络,待病减,用八珍汤大补气血,无不验。此治麻木之大法也。……治之之法,总须以补助气血为培本之要,不可专用清散,切记切记。至人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者,二年内须防中风,宜一切预防,常服十全大补汤,加羌活秦艽。”

复习思考题

1.什么叫痹证?如何分型?

2.行痹、痛痹、着痹和热痹的主要证候、治法是什么?

3.何谓痿证?五痿的成因有那些?

4.如何理解“治痿独取阳明”的含义?

5.痿证和痹证如何区别?二者有何联系?

6.何谓胸痹?如何与悬饮、胃痛、心痛相鉴别?

7.胸痹的病理基础与病理因素是什么?

8.胸痹的治疗有何特点?

9.试述胸痹的辨证论治?

10.试述胁痛的病因病机?

11.如何辨别胁痛的实证与虚证?

12.胁痛四证分型如何辨证论治?

13.腰痛与什么脏腑的关系极最密切?为什么?

14.如何辨別腰痛的病因寒、热、虚、实、瘀血、痰湿?

15.腰痛的论治有几种?

16.腹痛的概念是什么?

17.腹痛的病因病机与哪些经络、脏腑有关?

18.腹痛的论治有几种要点?

19.肩背痛的证治,用哪些主方?

20.简述肩背痛的辨证论治?

21.肩背痛的临证权变,有何方药?

22.为什么风、痰是口眼歪斜的主要病因病机?

23.口眼歪斜的临床证候及主要治法有哪些?

24.四肢麻木的病因是什么?

25.四肢麻木的辨证要领有哪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