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噎膈

噎膈

噎膈:是指以饮食吞咽受阻,食物难下,或食入即吐为主证的病证。噎是指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,膈是指膈塞不通,食物难下。噎的证情较轻,可单独出现,膈的证情较重,多由噎证发展演变而成。

古人早就明确指出噎膈的病变部位,在上接近咽的部位,在下与胃相近(见《脉因证治》);或说在咽喉胸膈之间,胃口之上(见《医贯》);有的医家明确指出噎膈的病证为“脘管窄隘”,即食道阻膈狭窄之意。临床上单纯的噎证,起病慢,病势轻缓,常伴有胸骨后疼痛、灼热,虽久而不见膈证,无明显虚象,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。

〔病因病机〕

本病部位在食道,连于胃,为脾所主,一般起病过程较长,大都因情志、饮食所伤而引起胃、脾、肝、肾的病理变化,产生气滞、血瘀、痰浊,互结于食道致食道狭窄而成。一般病势发展较慢,往往既病之后,复因忧思郁怒,或食辛辣酒酪,促使病情发展致气郁痰凝,或瘀血内结,也可因病久或纵欲耗精,或年老精衰,致津亏热结,或脾肾阳微而演变成噎膈的危重证。至于单纯的噎证,证轻势缓者,多为气郁痰凝,一般不会演变成危重证。

1.忧思郁怒 忧思是指情志失和,损伤脾气而言,多因思虑烦劳,或较长期间内情志不舒,致使气机不畅,久则气郁伤脾,脾伤则运化失健,气郁则津液不布,遂聚生痰涎,渐而气郁痰结,交阻食道,上下不通,饮食难进,噎膈乃成。郁怒是指情志过急伤肝而言,气郁恼怒则伤肝,以肝主藏血其气喜条达,肝气郁失于条达,久则血行不畅渐成血瘀,郁血与滞气相结,停阻食道,遂成噎膈。

2.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,恣食辛辣燥热之品,辛热久积。燥伤津血,食道干涩,饮食难下,遂成噎膈。或嗜酒无度,过食肥甘,内蕴湿热,热煎成痰,痰热相搏,胶结不开,停阻食道而成噎膈。饮食伤脾胃,运化无权,酿生痰浊,痰浊停阻,气血循行不畅,可导致气、血、痰三者互结于食道,致饮食阻噎难下而成噎膈。

3.精亏体衰 房劳过度,精血亏虚,或年老精亏,或痰瘀久结,津血枯涩,致脾胃失于精血的滋濡,一则化源告竭,一则食道干涩,饮食难下而成噎膈,久则津血枯竭而成危证。若素体气阳不足,或久病阴损及阳,命门火衰,脾胃失于温煦,中气虚馁,运化无力,致痰瘀互结,停阻食道而成噎膈。

〔辨证论治〕

(一)辨证要领

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,以五、六十岁者发病为多。初起仅有吞咽不适,进食有食物在固定部位停滞感,吞咽时胸骨后有不适、闷胀、或微痛感,梗噎逐渐加重。初起证轻者,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,起居、工作影响不大,故易拖延而不及时诊治。继则吞咽梗噎感加重,咽物时胸骨后疼痛,食入复返出,挟有泡沫粘液,或不食而呕,形体逐渐消瘦。日久病情逐渐加重,食入即吐,吐物混有白沫或如赤豆汁样,大便如羊矢,已成重证。

临床须与梅核气鉴别,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异物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但能进食,形体不消瘦,多见于中、青年女性。症状时轻时重,较易鉴别。还有单纯的噎证,吞咽不适,咽下食物有阻塞感,多伴有灼热感,甚或不敢吞咽,但梗噎感无进行性加重,形体不消瘦,应与噎膈的早期相鉴别。在确认为噎膈后,再从其吞咽困难的主证与全身症状察其虚实。

1.辨虚实 本病初起以实为主,日久以虚为主,或虚中挟实。实证为气、血、痰互结,虚证为气、血、津、精亏虚。临床辨证须注意:吞咽状况,咽食有梗噎难下而且疼痛者,多属实;咽食干涩难下,或伴有灼热者,多虚;吞咽梗涩难下,饮水能缓缓咽下者为虚,若疼痛者,多为虚热挟实。呕吐状况,食入即吐,涌吐痰涎,量较多者,多属实;食道干涩难下,食入即吐,涎沫量少者,多属虚。大便状況,初起尚能食而大便干燥者,多属实;日久不能食,大便坚涩如羊矢者,多属虚或虚中挟实。

2.辨病性 初起以邪实为重,气滞、痰阻,血瘀多相互交结,但常互有偏重。气滞重者,见胸膈憋满,呃逆,呕吐,涎沫清稀。痰阻偏重者,见吞咽梗塞感重,胸闷或隐隐作痛,脘腹嘈杂,呕吐痰涎粘稠。血瘀偏重者,易见吞咽梗噎重而有疼痛,甚者饮食难下,呕吐如赤豆汁样物,便血。日久虚证,气虚阳微者,易见吞咽受阻,饮食不下,精神疲惫,阳气虚衰的症状明显。血亏津枯者,易见吞咽梗涩疼痛,食物难下,或食人即吐,便如羊矢,形体消瘦,肌肤枯燥,潮热盗汗等津血消耗症状明显。

(二)论治要点

噎膈治疗大法,初起应疏理肝胃,同时重用消散之法,日久应益肝肾,以补养为重。补气宜温补脾胃,补阴宜滋濡肝肾,养血生津;消宜理气消痰,化瘀散结。一般以消补兼用为多,但须审视病情,各有侧重。初起以痰气交阻者为多,故以开郁涤痰为主,佐用益胃润燥;久病痰瘀搏结,故应涤痰消瘀,软坚散结。若因气血郁瘀,痰火内盛者,宜清火毒,滋阴液;因纳少而津血滋生无源,肠胃枯槁,便如羊矢者,宜滋阴润肠,或用导法通便,不可轻投硝黄峻下,尤其年老久病,正气虚竭者,更不宜用峻攻、尅伐之剂。

1.疏理气机 主要为疏肝郁、和胃气,多用于噎膈初起,久病少少与之,以为佐使。常用药有橘叶、青皮、香附、玫瑰花、郁金、陈皮、半夏、枳壳、乌药、木香之类。古人治噎膈常用荷叶蒂、杵头糠升清降浊;沉香、檀香、降逆利胸膈。

2.消痰散结 可用于噎膈治疗全过程,视其体质强弱,用量有轻重,久病正气已衰者,不可过用消散之品,常用药有瓜蒌、川贝、半夏、橘红、昆布、海藻等。

3.活血化瘀 用法与“消痰散结”同,惟随病程久渐,体质之强弱,正气之盛衰,选用不同的活血药。常用药有丹皮、赤芍、丹参、白薇、黄药子、桃仁、红花、蒲黄、藕节、刘寄奴、三七、血竭、急性子。近年来虫类药应用较多:如土鳖虫、蜣螂、虻虫、水蛭之类。

4.清火解毒 本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,可因痰气郁结,蕴生火毒,或胃火伤津而火热盛者,宜选用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、地丁、草河车、黄芩、黄连、土茯苓之类清火解毒。

5.滋阴生津 多用于津亏燥结证,因本病最易耗损阴津,常作不同证型的主要辅佐药用,石斛、麦冬、沙参、天冬、玄参、生地汁、藕汁、芦根汁、梨汁等滋补津液药较为多用。

6.益气养血 益气药多用正气虚衰,甚则气虚阳微之人。常用药有西洋参、晒参、党参、太子参、佛手参、黄芪等。至于益气助阳药附子、肉桂之类,主要用于气虚阳微之急救,以本病多津亏燥结,大辛大温药一般应慎用,谨防辛燥伤津。养血药常用于中晚期,津血不足之证,常用药有当归、白芍、熟地、女贞子、枸杞、何首乌等。

7.抗癌解毒 近代临床研究,认为有抗癌作用的药物,临床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,一般应早期发现,早期大量服用。常用药有: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莲、蜀羊泉、龙葵、石见穿、山慈菇及黄连、山豆根、徐长卿、急性子、威灵仙等,可酌情选用。

(二)常见证治

(1)痰气交阻:

证候:吞咽梗噎难下,胸膈痞满或隐痛,可因情绪不快而加重,情绪舒畅而减轻,口干咽燥,大便艰涩,形体日渐消瘦,舌质偏红,脉弦细而滑。

治法:开郁润燥,化痰利膈。

方例:启膈散加栝蒌、陈皮等。

(2)津亏热结:

证候:吞咽梗涩而痛,固体食物难入,水饮可缓缓咽下,咽下饮食往往吐出,夹杂粘液,口干咽燥,胃中灼热,大便干燥,形体消瘦,肌肤枯燥不润,五心烦热,舌质红干,或有裂痕,无苔或苔黄而干燥,脉弦细而数。

治法:滋阴生津,泻热散结。

方例:五汁安中饮加沙参、石斛、生地、熟地等治之。

(3)瘀血内结:

证候:吞咽梗噎,饮食难下,甚至水饮入胃即吐,泛吐粘痰,胸膈疼痛,大便坚硬如羊矢,或吐物如赤豆汁,或便血紫黑,形体消瘦,肌肤甲错,舌质红或青紫,舌红少津,或青紫,或瘀斑,脉细涩。

治法:滋阴养血,消瘀破结。

方例:通幽汤为主方。

(4)气虚阳微:

证候:吞咽受阻,长期饮食不下,面色胱白,精神疲惫,形寒气短,泛吐涎沫,甚则面浮足肿,腹胀,舌体浮胖,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弱或沉细。

治法:温补脾肾。

方例:温脾用补气运脾汤加减,温肾用右归丸。

(四)临证权变

本节“论治要点”已详述其基本大法。权宜机变,灵活运用,在于掌握治疗时机。初起正气尚未大伤,一般病人无明显虚象,治当调理肝胃,务求保持气机舒畅,意在使痰瘀不结,同时豁痰化瘀、消散已结之痰瘀。可辨清证情的寒热虚实,分别药性的寒热温凉,随证依法选择药味,试用以大剂量冀希能控制发展。若噎膈已成,饮食难入,或食入即吐,虚象逐渐明显,治当随证调补为主,配以豁痰、消瘀、散结。若大便干燥,证属气虚者宜温运通便;属血虚者,宜润燥通便。若大便秘结如羊矢者,为津血枯竭;吐痰如蟹沫,为脾气已败;胸痛如刀割锥刺者,为痰瘀坚结,均属难治之证,宜对症投药,减轻症状,减少病人痛苦。噎膈证大便秘结者,常选用增液汤治疗。若津亏热结致大便不通者,亦可酌用大黄甘草汤,但宜中病即止,以免损伤津液。若服药即吐,难于下咽者,可先服玉枢丹;或用烟斗盛药,点燃吸入,先开膈降逆,然后服用煎药。

〔调护〕

1.噎膈患者多由忧思郁怒,饮食不节等原因诱发,故平时应怡情放怀,避免精神刺激,勿过量恣食姜及海味等食物,以防止本病的发生。

2.本病的饮食以精、细、软为原则,尽量照顾患者的口味,增进食欲。根据噎膈的病情,可分别给予半流质或流质。食物温度不宜过高,并注意少量多次进食,忌食辛辣、酒等助热生湿之品,以免热伤血络,引起出血。

3.重视饮食疗法。因痰致病者,可食用白萝卜汁、鮮姜萝卜汁、荸荠汁;因热致病者,可食用西瓜汁、番茄汁、绿豆芽汁;因瘀致病者,可用红花泡茶代饮。

〔应用例案〕

例一、秦XX,女,42岁,工人。于1978年9月5日来诊。忠者咽物有噎感40天,开始胸胁胀满不适,逐渐至有发噎感。先噎后在河北几家医院进行钡餐检查,发现“食管后缘有4X5cm一肿物”。后经病理科检查诊为食管良性瘤。建议手术切除,患者惧怕而求治中医。乃予“化坚散结汤”共服38剂,诸症消失,后再经几家医院检查,证明食管已正常,一年后追访,其人已上班工作,情况良好,未见复发,化坚散结汤:

海藻30克 甘草6克 海浮石12克 连翘30克 王不留行15克 丹参30克 赤芍9克 山慈菇12克 穿山甲5克 皂刺5克 陈皮3克

诸药先于冷水中浸泡50分钟,以浸透生药为度,后文火煎之。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。(《千家妙方》)

按:秦某开始胸胁胀满,逐渐发噎,已40天,为痰气交结,阻滞食管所致,迁延月余,痰阻则气血不畅而络瘀,且噎感逐渐明显,知非单纯的噎证,应属痰瘀互结的噎膈证。借助于钡餐、病理检查,确诊为良性瘤,无呕吐、便燥、消瘦症状,知正气未大伤,能任攻伐,故用药取穿山甲、皂刺、王不留行、丹参、赤芍,活血化瘀,消肿散结;山慈菇、连翘,解毒散结;海藻、海浮石,涤痰、消瘤、散结;陈皮能理气机;甘草能解毒和诸药,全方有消瘀、软坚、散结作用。在此方中甘草与海藻同用,古人列为配伍禁忌,动物试验未发现增强毒性反映,但临床仍应慎用。

例二、赵XX,男,37岁。于1966年6月开始吞咽发噎,伴胸骨后痛,消瘦。经钡餐检查及病理活检,证实为食管上三分之一癌,不宜手术治疗。于同年10月开始服用如下药粉。服药半月后感觉吞咽干饭已较顺利,继续用药4个月,症状基本消失。其后拍片检查已不见病灶。追访已6年,仍健在。

板兰根30克 猫眼草30克 人工牛黄6克 硇砂3克 威灵仙60克 制南星9克

制成浸膏干粉,每次服1.5克,每日服4次。(摘自《千家妙方》)

按:赵某吞咽发噎已6个月,为期已久,久病入络,乃痰水停阻食管,致络脉血瘀而成痰瘀互结之证。身体消瘦为正气已伤,津血亏乏之象。故治用板兰根、人工牛黄以消痰解毒;猫眼草、制南星以消痰;硇砂以化瘀消坚;威灵仙以通利经络,消痰结;全方能涤痰化瘀,消坚散结。

例三、周XX,男,56岁,干部。患者于1977年在北京某肿瘤医院确诊为食管癌,转回本地治疗。病人消瘦,十几天无大便,食水难进,进点滴牛奶即吐,脉弦。遂给予加味开噎散,服用一剂,噎开,大便泻下黑粘水,已能服牛奶。连进3剂后,进食如常。病人三个月后死于癌转移。加味开噎散方:

雄黄1克 硃砂6克 山豆根12克 五灵脂12克 硼砂6克 芒硝30〜60克 射干12克 青黛9克 鲜狗胆1个

诸药共研为末,以狗胆汁调水,分三天送服。

按:周某噎膈食水难进,点滴牛奶入胃即吐,为痰瘀久阻,食管干涩,胃失津濡,气火上逆,噎膈已重;脉弦,为痰气郁结之实象;十几日无大便为津枯热结;病人消瘦是正虚,津血不荣;知此证为本虚邪实之重证。故治用“开噎散”,雄黄、硼砂、硃砂以清化热痰而解毒;山豆根、射干、青黛以清热解毒而化痰痹;五灵脂以行瘀通络;芒硝以软坚通便;鲜狗胆能清痰火开噎,(或改用蜂蜜)。共奏清热解毒,消痰破瘀,软坚散结之效。

例四、陈某,男,44岁。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塞感,已二月余。经某医院确诊为食道癌,……三次钡剂检查,所见为进行性发展。……形体消瘦,食道梗塞,卧则更甚,大便干结,脉弦数。按食道下连胃之上口,属阳明胃经。吞咽困难,食入复吐,形体干瘦,便如羊粪者,为噎膈病。治当滋阴益胃,在生津润燥剂中加软坚散结之品。

南沙参15克 玉竹15克 麦冬9克 淮山药24克 旋复花9克,包 白茅根60克 白花蛇舌草60克 蜂蜜120克,另兑。

另外,五至七天饮白鹅血一次,鹅肉煨汤食。又取鹅尾烧研极细末,调米汤或稀饭食。如无白鹅,可用白鸭代之。

患者经上方随证加减,连服三月,于某医院复査,食道上中段正常,下段扩张良好。仍按上方加减,以巩固疗效,随后走访。七年以来,体质健壮如昔,劳动已能负重。(摘自《新中医》4.22.1973.)

按:陈某噎膈二月有余,形体消瘦,大便干结,为津液亏乏,燥热内结,以津不足累伤阴血,营阴不得荣养濡润所致。久为痰血郁结,复津亏失濡润,故食物梗噎难下。显系津亏胃燥,阴血阻膈之证。故治用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山药以滋阴清热,润燥化痰;蜂蜜以润燥补虚;旋复花以消痰降逆;白茅根以凉血;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,共成生津润燥,消痰化痰之功。

例五、一贫叟噎膈,食入即吐,胸中刺痛,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,细呷得入,渐加,忽吐稠涎数升而愈。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,皆取其辛温,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。(《续名医医类案•膈》)

按:此例噎膈属气虚阳微所致。其病机同于胸阳不振的胸痹证,故仿薤白白酒汤,以韭汁温胸阳,盐梅卤汁系由白梅盐渍而成,味咸则能软坚。

〔简便验方〕

1.壁虎3只,粮食酒500毫升。

将活壁虎放酒中,封口7天后可用,每次口含1〜2毫升,逐渐下咽至食道梗塞处。本方适用于噎膈晚期汤水不入时。

资料来源:《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.10.

2.代赭石30克,复花9克,半夏12克,水蛭6克,蜈蚣3条,牡蛎30克,党参25克,鸡内金9克,麦芽9克,苏子9克,竹茹15克,茅根30克。

每日1剂,水煎,徐徐咽服。

资料来源:《医药通讯》(福建德化)1980.1.

3.鸡嗉子2个(不去内物,外用湿纸数层包裹,泥封固,炭火煅1时,约内中焦熟去泥,纸灰不用)广木香3克 公丁香3克 真沉香3克

共研细末,枣肉为丸,梧子大。一日三次,食后七丸噙化津嚥下。资料来源:《中医秘方验方汇编》第一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6.11.

4.威灵仙30克,白蜜30克。

水煎3次,每煎分2次服,每4小时服1次,1日服完。1天1付,连服7天,停药。

资料来源:《中医验方汇选》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.12.

〔文献摘录〕

《灵枢•四时气》:“饮食不下,膈塞不通,邪在胃脘。”

《局方发挥》:“积而久也,血液俱耗,胃脘干槁,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饮可行,食物难入,间或可入,亦不多,名之曰噎;其槁在下,与胃相近,食虽可入,难尽入胃,良少复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。大便秘少,若羊屎然,名虽不同,病出一体。”

《景岳全书•噎膈》:“噎膈一证,必以忧愁思虑,积劳积郁,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。盖忧思过度则气结,气结则施化不行;酒色过度则伤阴,阴伤则精血枯涸。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;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。”

《医贯•噎膈论》:“噎膈者,饥欲得食,但噎塞还逆于咽喉胸膈之间,在胃口之上,未曾入胃,即带痰涎而出,若一入胃下,无不消化,不复出矣。惟男子高年有之,少无噎膈。”

《证治汇补•噎膈》:“有气滞者,有血瘀者,有火炎者,有痰凝者,有食积者,虽有五种,总归七情之变,由气郁化火,火旺血枯,津液成痰,痰壅而食不化也。……有因色欲过度,阴火上炎,遂成膈气,宜作死血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