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癃闭

癃闭

癃指小便排出不畅、点滴而出;闭指小便闭塞难通,欲解不能。二者虽有区别,但都是排尿困难,只有程度上的不同,在临床上合称“癃闭”。所以癃闭是指小便量少,点滴而出,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的疾病。

关于本病的病位、病机,早在《内经》就有论述。指出癃闭证的病变部位在膀胱,本病的发生与三焦气化相关。古人对本证的严重性也早有认识,认为是一种比较难治的证侯。

癃闭一证,分而言之,有暴久之殊。久病多继发于水肿、膏淋等慢性疾患,病势发展缓慢;暴病多发于湿热淋、石淋以及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。暴病初起有排尿困难,甚至点滴而出,迁延日久则与久病同。久病为宿有水肿、尿浊等疾病逐渐演变而成,病势进一步发展为水浆不入,小溲点滴不出的“关格。”

临床上常见膀胱湿热,肺热壅盛,肝郁气滞,尿路阻塞,中气不足,肾阳衰微等证。治疗应根据“腑以通为顺”,的原则,着重通利水道的方法。

[病因病机]

本病可因房室不节,情志损伤,或久病水肿、尿浊而致肾气亏虚,膀胱气化不利。或饮食劳倦,损伤脾气,中气升运无力,使水湿失于蒸化、转输,尿蓄膀胱,小便不利。或过食肥甘,蕴生湿热郁阻膀胱,均可演变成癃闭。

人体内水湿排泄的主要通道是膀胱,膀胱是汇集和排泄尿浊的器官,然膀胱为肾所主,其气化功能来源于肾,而肾又为主水之藏,故小便癃闭病变部位在膀胱而责之于肾。同时又与肺的通调水道,脾的运化转输功能有关。肾与膀胱相表里,肾为脏属阴,膀胱为腑属阳,“癃闭”病变部位在膀胱者多暴病,实证,较易治;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者,多久病,虚证,难治,其病因、病机分述如下: 1.湿热蕴结 暴病的病理变化,多为湿热之邪郁结膀胱使气化不利,小溲不得畅利排出,甚至点滴难下,为湿热癃闭的主要病理变化。若湿热壅盛,迫及于肺,则肺失肃降,使水道不得通调, 导致小便不利。若湿热壅阻中焦,中气受阻,不能运化水湿,水湿停阻影响膀胱气化,亦可引起小便不利。癃闭虽关及肺脾,但必累及肾与膀胱而后发为癃闭。

2.情志因素 因惊恐恼怒等精神刺激,致肝失疏泄,累及下焦气化功能,肾与膀胱气化不利,故小便不通,并兼见胸胁胀满,急燥易怒等气郁的症状。倘迁延失治,尿浊潴留膀胱,久则累及于肾,气阳受损可发展为久病重证。

3.肾元亏虚 多因纵情恣欲,或年老肾衰,或久病尿浊,水肿及暴病癃闭迁延不愈,肾元久伤,阴阳亏虚。属肾阳虚衰者,失于温化则膀胱气化不利,使小便排出无力,点滴难下,肾阳不足,气化无权,故小便潴留不通.有因久病湿热伤阴,或素体阴精暗耗而致阴虚,阴虚则阳无以化,阳失敛养而不能蒸化水气,膀胱失阳气的蒸化,故小便不利,为肾阴虚所致的癃闭。

4.脾阳不振 少数病人素体脾阳不振,升举转输功能不足,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使小便不利,同时出现气虚症状,如面白身倦,乏力等,为脾虚所致的癃闭。

5.络脉受阻 久病跌仆损伤,使络脉受损,渐致血瘀;或房室不节,败精不泄,致使败精瘀血阻滞于肾或膀胱,小便不得通畅,常成为癃闭的主要病理变化。且“久病入络”,不同病理变化所致的癃闭,往往兼有瘀血阻络的因素。

6.肺热气壅 肺乃水之上源,热邪壅于肺脏,肺气失于肃降之职,津液输布功能失常,致水道通调不利,不能下输膀胱,又由于热气过盛,下移膀胱以致下焦为热气闭阻,而成癃闭。

总之暴病多湿热或气滞,久病多肾亏或脾虚,或血瘀。但是某些暴病实证,日久伤正气,可渐至久病虚证,某些久病虚证亦可因尿浊停蓄化热,变成湿热的实证。

[辨证论治]

(一)辨证要领

首先应认清是癃闭还是淋证,其主要鉴别点:淋证也具有小便淋沥涩痛等尿路刺激症状。石淋可因尿路突然阻塞而排尿中断或尿不下,当阻塞的砂石被排出或随体位改变而砂石移位时,则排尿豁然畅快无阻。癃闭排尿无频急刺痛而滴沥难下,甚则点滴不出。

1.辨病势轻重 一般认为病势发展变化初起为“癃”,后转为“闭”者,为由轻转重。初起为“闭”,后转为“癃”者,为由重转轻。暴病,病变部位在膀胱者轻。久病,病变部位在肾者重。初期小便频急涩痛,继之小便欲解难出,小腹胀满疼痛,甚至膨隆者,为病在膀胱。宿有小便不畅,或尿血,或尿浊,或水肿,渐至小便少或不通,无尿意,小腹胀满不甚或无胀满感者,为病在肾。

2.辨病性 属湿者,小便黄赤短少,尿路灼热,滴沥不爽。兼见咽干,烦渴欲饮,为兼有肺热气壅;兼见痞满腹胀,大便干燥者,为兼有湿热中阻。属气机郁滞者,小便突然不通,或虽通而 不爽,兼见烦躁易怒,触之膨隆,或时作刺痛,或排尿自觉有阻塞感,或尿线变细。属脾肾气虚者,小便短少,甚则两、三日无尿意,虽小腹微隆,膀胱充盈而不思解或排出无力,自觉会阴部 重坠,用力下努小便始出,滴沥不畅。属阳虚者,可见神疲身倦,喜静嗜卧,形寒厥冷。属阴虚者,可见形体消瘦,五心烦热,眩晕不寐,口燥咽干等。

(二)论治要点

治疗本病,一是通利小便,一是调理脏腑气化功能。通利小便,有淡渗、苦利、滑窍之分;调理脏腑气化功能,有补虚泻实之异。补虚常用补气、补阳、补阴;泻实有理气、活血、泄热等。暴病多实证,宜重在通利尿浊,随证情的不同,分别选用泻实的方法为主。久病多虚证,宜重在调补,随证情的不同,分别选用补虚为主,兼用通利小便药,这是基本常用的方法:

1.通利小便 癃闭即尿浊停蓄膀胱,所以治疗宜用通利药,膀胱通利则气化功能自复。对暴病的实证当重用通利,宜选用甘苦寒凉的瞿麦、萹蓄、冬葵子、木通、滑石、猪苓、竹叶、白茅根之类。滑石、水菖蒲有利窍作用,每用为佐使药。对久病虚证当佐用通利,宜选用甘淡渗利的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、石韦、玉米须之类。应用这类药物时,虚证不宜过用苦寒利水药,以免克伐阳气,一般以扶补正气的党参、黄芪、肉桂等药,助膀胱气化为主,利尿药随正气的轻重,尿浊停蓄的多少而增减。

2.泄热 本病的实证,以湿热蕴结膀胱为多见,常用的苦寒泄热药有黄柏、黄连及黄芩、栀子、知母等为常用药。兼有肺热用黄芩、桑白皮、栀子、知母。胃肠有热大便干燥者,宜用大黄。若湿热伤阴者,宜用生地、知母、黄柏,或配用凉血泄热之丹皮、赤芍、白茅根、小蓟之类。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、地丁等清热解毒药,可酌情选用。

3.理气 宣畅气机有助于化水利小便,临床常用柴胡、升麻、杏仁、桔梗升提肺气。紫菀、桑白皮肃降肺气。或升降并用以宣畅气机,多用于腹胀满闷,小便不爽者。若偏于气虚、阳虚者,佐用小茴香、乌药。有热象或气滞或血瘀者,宜佐用青皮、川楝子、槟榔等。若气滞而致癃闭者,宜用舒肝理气为主,兼用通利。

4.活血 用于痰浊或砂石阻塞尿路者,应活血通瘀,常用药有当归尾、牛膝、炮山甲、地龙、桃仁、赤芍之类。对久病渐成小便不利,或由癃而闭者,常用益母草、拳参、丹参、醋制大黄。

5.补气 素患水肿、癃闭,由于气化不利,阳气不足,反复发作。宜重用补气温阳药,选用人参。黄芪等补气药同时重用肉桂、附子及温补肾阳的巴戟、仙灵脾、肉苁蓉之类。并适当佐用 补肾生精的枸杞、鹿角胶、龟板胶,以助阳气化生之源。

6.滋阴 凡久病渐成癃闭者,常见有阴虚或阴阳两虚者,当以滋阴为主,宜重用滋肾养阴药,常用药有生地、熟地、山萸、枸杞、女贞子、龟板、龟板胶之类。

(三)常见证治

(1)膀胱湿热:

证候:小便不利,点滴而下,甚则小便不通,大便干燥,小腹胀满,口干、舌红、苔黄,脉数。

治法:清热利湿。

方例:八正散加减。

(2)气机郁滞:

证候:表现突然小便不利,点滴而出,或小便不通,伴有头晕,心烦,急躁易怒,或情志抑郁,腹胀,胸胁胀闷,苔白,脉弦细。

治法:疏理气机,通利小便。

方例: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。

(3)痰瘀阻塞:

证候:初起自觉排尿不畅,渐致滴沥不爽。若因尿路狭窄,肿物阻塞者,尿出如线细,小腹胀满,隐隐作痛,舌色紫暗,脉沉涩。

治法:行瘀,散结,利尿。

方例:代抵当丸加减。

(4)脾虚下陷:

证侯:面色苍白,身倦乏力,气短,食少,小便少而清白,排尿无力,甚则两、三日无尿意,虽小腹胀坠,膀胱充盈而不思解,舌淡苔薄白,脉缓或沉迟无力。

治法:补中益气,佐用通利。

方例: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
(5)命门火衰:

证候:小便排出无力,滴沥不爽,甚则尿闭,可出现三、四日无尿意。或颜面、四肢浮肿,面㿠白,精神萎靡,喜静嗜卧,腰膝痠软,乏力,肢冷,舌淡或淡而暗,脉沉迟细弱无力。

治法:益气助阳,温通小便。

方例:济生肾气丸加减。

(6)肺热壅盛:

证候:小便涓滴不通,或点滴不爽,咽干,烦渴欲饮,呼吸短促,或有咳嗽,苔薄黄,脉数。

治法:清肺热,利水道。

方例:清肺饮加减。

(四)临证权变

本病治法首先是通利小便以应急。但单纯用通淋利尿药,难以消除其致病之因。即或小便暂得通利,亦难根治。故治癃闭必是审因施治,调理脏腑气机,宣畅三焦气化,以通调水道为主要方法。一般实证宜清泄湿热,消瘀散结,宣畅气机,与通利小便并用;虚证属阳气虚者,宜温补脾肾,属阴血虚者,宜滋养阴血,与通利小便药并用。而滋补与通利孰多孰少,当灵活权变。癃闭发作急,少尿无尿,以致尿液蓄留,有浊毒内攻之势的实证,单用通利小便药往往难以奏效,腑以通为用,小便不利,可用通二便的方法,如大黄、黑白丑等,通腑泻浊,多能收功。若癃闭由水肿、尿浊、淋证逐渐演变而成,小便点滴难下,渐至闭塞不通者,可用补气升提法,助气化令清阳之气得升,浊阴之邪下降,用党参、黄芪之类补气,以升清降浊,配以桔梗、杏仁等,开宣肺气,使上窍开而下窍自行。此皆权变之法。同时须注意审因,因跌仆撞伤者,当活血行瘀;败精凝滞者,当消瘀散结;结有砂石者,当消石通利;热病津枯者,当滋阴生津,此皆随证化裁之法。总之,治癃闭着眼于通利。实证宜通腑,虚证宜升补,不论虚实都当行气,随病不同,兼用活血、散结,都应灵活立法处方。

[调护]

1.癃闭患者因心情紧张或忧思恼怒致病者居多,必须加强精神护理,解除病员的紧张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,切忌忧思郁怒。

2.实证瘫闭,饮食以清淡为宜,并注意防止外邪侵入,消除助湿生热的各种因素,如忍尿、过食肥甘等。

3.虚证癃闭要节情欲,勿过劳,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。

[应用例案]

例一、张XX,男,70岁,工人。于秋分燥金当令之际来诊,主诉自去年患小便频数,时愈时犯,今夏某日突然小便不通,少腹憋胀疼痈难忍,口干不喜饮水,坐卧不宁,靠导管排尿至今已三日。诊得脉象沉细而数,舌苔白,大便干结。辨证:湿热蕴积,水热互结。立法:清利湿热,通利小便。

生地10克 黄柏6克 瞿麦12克 木通10克 竹叶9克 车前子12克 滑石12克 甘草梢6克

二诊:服上方三剂,小便仍点滴全无,大便三日未行,舌苔转为黄燥,脉沉数,此湿热蕴结大肠,邪热上灼,肺津耗伤,大肠愈燥,须两顾之,急下存阴,佐以清热润肺。

熟军9克 元明粉9克,另包,分二次冲服 瞿麦12克 萹蓄12克 黄柏6克 麦冬15克 木通10克 栀子6克

三诊:煎服一剂,大便通,小便利,口干好转,少腹畅快,又进二剂,诸症若失。(《许玉山医案》)

按:患者主证小便不利,但无便数而茎痛,所以虽有便秘口渴,苔黄脉数,仍诊断为癃闭,症属湿热蕴积,水热互结。先治以清热利湿不效,后见三日未大便,将成热结之势。用大黄、元明粉通下、清肺、利水、泻热之剂而获效。

例二、卢XX,女,57岁。1964年4月20日初诊。小便癃闭已20余天,赖导尿管排尿。四肢厥冷,面色无华,腰痠头晕,胸脘气闷不舒,小腹胀满。素体虚弱,曾患小便淋漓不尽之症。苔薄根腻,舌质淡,脉细。肾阳亏损,膀胱气化不利,治拟温肾通阳,益气利水。

黄芪30克 桂枝9克 玉桔梗4.5克 炒杜仲9克 白蒺藜9克 穞豆衣9克 炒枳壳9克 车前子30克 泽泻9克 济生肾气丸6克,包煎。

二诊:服上药二剂后,已自行小便,但仍不畅通,头晕亦有减轻。苔薄白根腻,脉细。再以前方出入,原方加茯苓12克,桂枝改用15克。二剂。

三诊:病情大有进步,二日来已去除导尿管自行小便,但仍感不畅。胃脘不舒,有时作痛,腰背痠痈,面色无华,肢体恶寒。苔薄腻,脉细。再拟前方加减。

黄芪24克 车前子30克 炒枳壳4.5克 大腹皮4.5克 川桂枝12克 炒白芍9克 炒泽泻12克 云茯苓9克 青陈皮各4.5克 制香附9克 广郁金9克 炒杜仲9克 六剂。 (《医案选编》)

按:患者表现面色无华,四肢厥冷,腰痠头晕,苔薄质淡、脉细,属肾阳不足,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癃闭,故用温肾通阳,益气利水之法以治之。方用济生肾气丸,杜仲温补肾阳,桂枝通阳,黄芪益气,泽泻、车前、大腹皮、茯苓等利水。温肾通阳,水因气化,而排尿得以顺利,诸恙悉除。

例三、一妇,年五十余岁,秋月小便闭结,脐下胀痛,不能坐卧,三日夜矣。其脉左关沉结,右尺沉弱,右关沉濡。乃肝热、脾湿淤而闭也。用小柴胡加桂枝木、茯苓、车前子,一剂;外用麝香少许,涂于脐下,膏药盖之。不时水利而愈。(《王氏医存·临证略述》)

按:下焦湿热淤结,小便闭结,肝热则气机不行,失其疏泄之责,亦为小便不通,脐腹疼痛。故以小柴胡汤疏理肝气,桂枝、茯苓、车前子温化利水。

[简便验方]

1.硼砂0.6~1.2克。 每次1剂,日服3剂,温开水送服。或装入胶囊内服。

资料来源:《辽宁中医杂志》 1980.5。

2.鲜青蒿200~300克。

上药搅细碎(勿让汁水流掉),旋即敷于脐部,药面覆盖25X30厘米塑料薄膜及棉垫各1块,胶布固定。待尿排后即可去药。适用于急性尿潴留,但对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所致梗阻性尿潴留无效。

资料来源:《中医杂志》1982.4。

3.鲜柳树二层皮2500克。 洗净切片,加水5000毫升,煎煮2小时,过滤,滤液浓缩至1000毫升,加适量防腐剂贮存备用。成人每次口服10毫升,每日2~3次。适用于外科术后尿潴留、内科疾病伴尿潴留,但前列腺肥大及肿瘤引起的尿潴留无效。

资料来源:《赤脚医生杂志》1978.1。

4.葱白250克。

将葱白切碎炒热,用纱布包好,在脐部及其周围热熨至患者自觉有热气入腹内。适用于产后及妊娠合并尿潴留。

资料来源: 《玉林医药》(广西)1978.1.

[文献摘录]

《灵枢·本输》:“三焦者……实则闭癃,虚则遗溺,遗溺则补之,闭癃则泻之。”

《景岳全书·癃闭》:“小水不通是为癃闭,此最危最急证也,水道不通,则上侵脾胃而为胀,外侵肌肉而为肿,泛及中焦则为呕,再及上焦则为喘,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,必致危殆。”

《张氏医通·小便不通》:“闭癃者,合而言之,一病也;分而言之,有暴久之殊。盖闭者,暴病,为溺点滴不出,俗名小便不通是也……癃者,久病,为溺癃淋沥,点滴而出,一日数十次,名淋病是也。”

《诸病源候论·小便不通候》:“小便不通,为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。……热入于胞,热气大盛,故结涩令小便不通。”

《千金方·秘涩第六》:“有人因时疾瘥后,得闭塞不通,遂致夭命,大不可轻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