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腹痛

腹痛

腹部是脐上二寸,肋胁以下、气街、阴器以上部分。脐周部位称大腹,脐以下部位称为小腹或少腹。腹痛,是指以腹部疼痛为主证的病证。本病可因感受外邪、食滞所伤,气滞血瘀,或气血亏虚,经脉失荣等,均可导致腹痛。本病涉及范围广,应当注意与妇科、外科等有关病证加以区别。临证时还应与痢疾、腹泻、霍乱、积聚、肠痈、疝气、虫证所致的腹痛作鉴别。

[病因病机]

感受寒邪,阻逆为痛,外受寒邪风冷,侵袭于内,或寒冷积滞阻结胃肠,或恣食生冷太过,中阳受戕,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,阴寒内盛作痛。

1.外感时邪,阻逆为病 寒、暑、湿、热之邪侵入腹中,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,邪滞于中,气机阻滞。

2.饮食不节,食滞不化 暴饮暴食,伤及脾胃,食滞内停;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,湿热积滞,蓄结肠胃;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;或过食生冷,遏阻脾阳等,均可致脾胃受伤,气机失调,腑气不利,而作痛。

3.气滞血瘀,痹阻为痛 情志怫郁,恼怒伤肝,气血郁滞;或肝气横逆,乘脾犯胃,以致脾胃不和,气机不畅,均可引起腹痛。

4.阳气素虚 脾阳不振,健运无权;或寒湿停滞,渐致脾阳衰惫,气血不足,不能温养,遂致腹痛。

此外,腹痛尚有虫积、结石阻塞等原因,亦可阻滞腑气而为痛。

〔辨证论治〕

(一)辨证要领

腹痛的辨证,应根据病因,疼痛部位,疼痛性质等。辨别腹痛寒、热、虚、实。

1.辨痛疼 暴痛多因寒邪,湿热,食滞,气滞,或因虫急而发者,其特点是发病突然,疼痛剧烈,病情多重,痛疼日久多属内伤,多因病久由气及血或脏腑虚寒、发病缓慢,疼痛缠绵,病程迁延。但亦有慢性腹痛因各种因素诱发而急性发作,显现急性腹痛证,或急性腹痛经久不愈,正气暗耗,而转为慢性腹痛的虚证。

2.辨部位 大腹痛,多属脾胃之病,多因食积、外邪所致;小腹痛,多属肾、膀胱、大小肠和冲任之病变,多由瘀血、痰结、或沉寒下虚,或积热内郁,或房劳伤肾等因素而发;脐腹痛,多属大小肠的病变,常因积热、痰火、虫积而发;少腹痛,多为肝经病变,右侧多为肠痈,左侧多为泻痢。

3.辨性质 腹痛隐隐,痛而喜按者属虚;腹痛剧烈,痛而拒按者属实。久痛多虚,暴痛多实。得食稍可者为虚,胀满畏食者为实。腹部绞痛,痛无歇止,遇冷加剧,得热则减者为寒证,腹痛腹胀,时轻时重或阵阵增剧,身热便秘,得热痛甚者为热证。腹部胀痛,走窜不定,或兼聚块而其状时大时小,时聚时散者为气滞;腹部刺痛,部位固定,或夜间痛剧者为血瘀;腹部憋胀痞满而痛,喛腐吞酸者为食滞。

4.辨内、外科 内科病腹痛一般的特点是不发热或先发热而后腹痛者多;以自觉疼痛为主,压痛不明显;疼痛不局限,定位不明确。但外科病腹痛则相反,一般是先腹痛而后发热,疼痛部位局限、压痛、拒按,腹肌紧张。

(二)论治要点

腹痛的治疗当分寒热虚实。“不通则痛”,为实证疼痛的病机,法当通利,常用法有攻下、温通、活血通络、理气散结、消食导滞。虚痛当以补为主,常用温中补虚的方法。

1.攻下法用于热结于内,腑气不通的腹痛,以大承气汤为主。用于寒实内结,升降之机痞塞的腹痛,则以大黄附子汤为主。若伴腹胀满可加厚朴、木香行气导滞。体虚而有积滞者,应用制大黄。体虚较甚者,可酌加党参、当归。

2.活血通络法用于瘀血阻滞,阻碍气机的腹痛,以少腹逐瘀汤为主。若瘀血积于腹部,连及胁间,可用小柴胡汤加香附、姜黄、桃仁、大黄。若血蓄下焦,可用手拈散或桃仁承气汤加活血药。

3.理气散结法多用气机郁滞,升降失司的腹痛,以四逆散为主。若少腹绞痛、或阴囊疝痛,可用天台乌药散加减。若寒气滞痛而胀满者,可用排气饮加砂仁去泽泻。

4.消食导滞法用于食积不化,肠胃壅滞的腹痛,以枳术汤加木香、砂仁送服保和丸。若大便秘结、小便短赤者可用枳实导滞丸。

5.温中补虚法用于中阳虚寒,络脉不和的腹痛,以小建中汤。若偏血虚,可加当归。兼气虚,加黄芪。若厥阴寒痛,可用当归四逆汤。

(三)常见证治

(1)寒邪内阻:

证候:腹痛急暴,得温痛减,遇冷更甚,口和不渴,小便清利,大便自可或溏薄,舌质淡,舌苔白腻,脉象沉紧。

治法:温中散寒。

方例:良附丸合正气散。

(2)湿热壅滞:

证候:腹痛拒按,胸闷不舒,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,烦渴引饮,自汗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象濡数。

治法:泄热通腑。

方例:大承气汤加减。

(3)中焦虚寒:

证候:腹痛绵绵,时作时止,喜热恶冷,痛时喜按,饥饿劳累后更甚,得食或休息后稍减,大便溏薄,兼有神疲、气短、怯寒,舌淡苔白,脉象沉细。

治法:温中补虚,和里缓急。

方例:小建中汤加减。

(4)饮食积滞:

证候:脘腹胀满疼痛,拒按,恶食,喛腐吞酸,或痛而欲泻,泻后痛减,或大便秘结,舌苔腻,脉滑实。

治法:消食导滞。

方例:轻证用保和丸,重证用枳实导滞丸。

(5)气滞血瘀:

证候:以气滞为主者,证见脘腹胀闷或痛,攻窜不定,痛引少腹,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,遇恼怒则加剧,苔薄,脉弦。以血瘀为主者,则痛势较剧,痛处不移,舌质青紫,脉弦或涩。

治法:以气滞为主者,宜疏肝理气;以血瘀为主者,宜活血化瘀。

方例:疏肝理气,以柴胡疏肝散加减。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汤加减。

(四)临证权变

腹痛所涉范围较广,证情繁多,故临证时应注意对变证的辨识,而随证治之。若脐中痛不可忍,喜按喜温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者,为肾阳不足,寒邪内侵,治宜通脉四逆汤以温通肾阳。如少腹拘急冷痛,苔白,脉沉紧,为下焦受寒,厥阴之气失于疏泄,治宜暖肝煎以温肝散寒。如腹中冷痛,手足厥冷,而又见身体疼痛,为内外皆寒,宜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。如腹中雷鸣彻痛,胸胁逆满,呕吐,为寒邪上逆,宜附子粳米汤以温中降逆。若虚寒腹痛见症较重,呕吐肢冷脉微者,用大建中汤以温中散寒。若腹痛自利,肢冷脉沉迟者,则属脾肾阳虚,用附子理中汤以温补脾肾。

〔调护〕

1.慎起居,适寒温,避免外邪侵入诱发本病。

2.合理安排饮食是腹痛证调护的重要环节。实证腹痛甚者,应暂时禁食;虚寒性腹痛,饮食应以甘温之味;食滞腹痛,应节制饮食;热痛,可给温食;忌油炸、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;寒痛,则给热食,忌生冷。

3.腹痛而伴有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,肢冷,脉微者,尤注意观察病情,给予及时正确处理,谨防发生变端。

〔应用例案〕

例一,韩XX,男,49岁,住院号73/1434一诊:1933年5月10日,今年一月起,腹痛连绵,喜热喜按,怕冷,时已夏令,需重裘厚被始适;大便溏薄,日行一次,有暴注下迫现象,但无肛门灼热感觉,纳食减少,时有泛恶,脉虚弦,苔白腻,舌边红。阳虚恶寒,脾又失健,湿浊易生,下注则泻,脉症参合,太阴虚寒明显,湿邪郁久生热,拟连理汤加味。

熟附片9克 党参12克 茅白术各9克 炒干姜4.5克 炙甘草3克 炒川连3克 广木香6克 姜半夏9克 砂仁2.4克 焦楂曲各9克 五剂。

二诊:1973年5月15日,药后腹痛十减八九,大便成形,怕冷减轻,苔腻渐化,脉虚弦。阳虚之体,寒湿阻脾,虽有化机,仍应前法助以益阳之品。

熟附片9克 肉桂3克 党参12克 茅白术各9克 炒干姜4.5克 炙甘草3克 炒川连1.8克 炒川椒9克 砂仁4.5克 焦楂曲各9克 五剂。

三诊:1973年5月20日,阳虚之体,肾阳必亏,肾阳或微则恶寒,脐中痛,便溏、脉苔如故,前投温阳化湿之剂,恶寒时轻时重。非药不对症,乃病重药轻也。因此宗前人法而大其量。

熟附片18克 肉桂丸4.5克,分吞 党参12克 炒茅白术各9克 炒干姜4.5克 炒川椒9克 甘草4.5克 茯苓12克 六剂。

四诊:1973年5月26日,重投温振脾胃肾阳气之剂,诸恙若失,唯饮食欠馨,食入作胀,脉虚弦,苔薄腻。治当前法参入和运之品,以期巩固。

熟附片18克 肉桂丸4.5克,分吞 炒茅术9克 川朴6克 制半夏9克 陈皮6克 炒干姜4.5克 炒川椒9克 茯苓9克 砂仁3克 焦楂曲各9克 三剂(《张伯臾医案》)

按:本例腹痛连绵、喜按喜热,怕冷殊甚,大便溏薄,舌苔白腻,知由脾胃阳虚,寒湿内停,寒冷之气客于胃肠之间,结聚不散,正邪交争相击而痛,治宜温振脾肾阳气,散寒止痛。然患者又见舌红,便溏而有暴迫下注之症,乃寒湿郁而有化热之象。虚寒挟热,寒重热轻,故予连理汤,颇为切的。后因暴迫下注之症已除,而恶寒之症未罢,故去黄连加肉桂,重用附子,遂使脾肾之阳得振,而恙诸若失。

例二、汤XX,女,34岁,农民。

初诊:1975年5月17日。脘腹经常隐痛,有时作胀,上下走窜不定,并且引及肩背。饮食、大便尚正常,去年秋季曾患痢疾。舌质紫,苔腻,脉细弦。患者平时常易情绪抑郁,肝气不舒、久痛入络。沿拟疏肝理气,化瘀止痛。

柴胡6克 延胡索9克 制香附9克 木香6克 郁金9克 降香6克 陈皮9克 制半夏9克 当归9克 红花4.5克 六剂。

服上方后,腹胀消失,疼痛明显减轻,引及肩背也少见,舌质紫,脉细弦,再守原意。

原方去陈皮、半夏,加丹参9克 六剂(《黄文东医案》)

按:本例在外地曾服调补气血药三十余剂未能见效,来沪医治。患者情绪抑郁,肝失疏泄,故上下攻窜不定。腹痛经久不愈,舌质紫,是由气滞而伴有血瘀之象,非属气血方耗之症。故方以疏肝理气为主,佐以陈皮、半夏、降香和胃降逆,当归、红花等活血化瘀,服药后见效较快。

例三、张XX,女,成年,1971年3月7日,主诉腹中疼痛,精神欠佳,痰多。前医以峻补及镇痛之法,未见效果,反而加剧,诊得舌黑而有水滑苔,脉象濡弱。此为脾肺虚寒,水饮内聚,治宜温运脾肺,行水化痰。桂枝6克,茯苓9克,白术9克,陈皮9克,法半夏9克,生姜2片,泽泻9克,猪苓9克,白芍9克,甘草3克。服上方二剂后,腹痛即止,诸症尽减,续服二剂后,病即痊愈。(《李斯炽医案•腹痛》)

按:此例为脾肺虚寒,水饮内聚之腹痛,故以温补、理气之法不奏效。舌黑而舌苔滑,脉濡弱,均主虚寒水饮内聚之象。用温运脾肺、行水化痰之法,而见痊愈。

〔简便验方〕

1.炒蒲黄10克,延胡索10克,五灵脂10克,制没药10克。

水煎服,或制成散剂。成人每次3〜5克,儿童酌减。适用于因气、血、虫、食、寒滞塞不通而致腹痛。若病人系腹中肿瘤,炎症、器质性病变如穿孔,勿用。

资料来源,《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》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.10。

2.牛膝50克,木瓜50克,白酒500毫升。

将上药浸于酒中7天,(药渣可继续浸泡2次,每次仍用白酒500毫升),过滤,每晚睡前饮1次,每次饮量可视个人酒量而定,以能耐受为度。适用于术后肠粘连。

资料来源:《新中医》 1981.5。

3.鬼针草30克,败酱草30克。

上药用水3碗,煎成1碗,频服。日服1剂,重症患者日服2剂。适用于阑尾炎。

资料来源,《赤脚医生杂志》1975.2。

〔文献摘录〕

《素问.举痛论》: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塞,脉寒则缩踡,缩踡则脉绌急,绌急则外引小络,故卒然而痛,得热则痛立止。”

《金匮要略•腹满寒疝宿食病》:“病者腹满,按之不痛为虚,痛者为实,可下之。舌黄未下者,下之黄自去。” “按之心下满痛者,此为实也,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”

《外台秘要•腹痛》:"病原腹痛者,由脏腑虚,寒冷之气,客于肠胃募原之间,结聚不散,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,故痛。”

《证因脉治》:"痛在胃之下,脐之四旁,毛际之上,名曰腹痛;若痛在胁肋,曰胁痛;痛在脐上,则曰胃痛,而非腹痛。

《景岳全书•心腹痛》:“痛有虚实,凡三焦痛证,惟食滞、寒滞、气滞者最多。其有因虫、因火、因痰、因血者,皆能作痛。大多暴痛者,多有前三证;渐痛者多由后四症,……可按者为虚,拒按者为实。久痛者多虚,暴痛者多实。得食稍可者为虚,胀痛畏食者为实。痛徐而缓,莫得其处者多虚,痛剧而坚,一定不移者为实”。“凡治心腹痛证,古云痛随利减,又曰通则不通,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。若腹无坚满,痛无结聚,则此说不可用也。其有因虚而作痛者,则此说更如冰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