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痿证

痿证

痿有痿废、软弱不用之意。凡脏腑伤损或外邪内侵,致使内脏精血虚耗,肢体皮肉血脉筋骨枯弱,无力以运动者,皆可成痿。痿证所赅病证很多,本节所讲,是以肢体筋脉弛缓,痿弱无力,失于自行活动及行走为主证的病证。本病又分为脉痿,筋痿,肉痿,骨痿,皮痿,概而言之为“五痿”。而临证常见则以下肢痿弱无力者为多,故又称之谓“痿躄”。本病当与痹证、痱证等病相区别。

〔病因病机〕

本病的外因多以热毒、湿热为主,内因又以脾肺肝肾的亏虚为多见。

1.热灼肺津 感受温热之邪,或病后邪热未清,肺受热灼,或燥邪伤肺,津液耗伤,水谷精微不得输布,以致筋脉失于濡养,而为痿。

2.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,或涉水冒雨, 感受湿邪,积久不去,郁而化热,浸淫筋脉,而成痿证;或因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以致蕴湿积热,浸淫筋脉,壅郁经络,影响气血运行,亦可成痿。

3.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,素体脾胃虚弱,或久病成虚,中气受损,则受纳、运化、输布的功能失常,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以致筋骨失养,关节不利,肌肉削瘦而为痿。

4.肝肾亏虚 久病体虚,或房劳过度,损伤肝肾致精血亏虚,精亏不能滋髓养骨,血虚不能荣筋养脉而致痿软无力。且精血亏虚则虚热内生,更灼液伤津,以致阴虚火旺而诸症纷起。若日久阴损及阳,阳衰失于温煦荣养则转变为阳虚痿证。痿证日久,气血运行不畅则生瘀,津液不布炼而生痰,亦可成为兼痰兼瘀的痿证。

〔辨证论治〕

(一)辨证要领

1.辨病因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,多损肺伤津,病多发在温热病中或病后,证多并见呛咳无痰,心烦口渴,咽喉不利等肺燥证候。湿热浸淫,多有久卧湿地、涉水冒雨等感受外湿原因。且多伴有身重面黄、胸脘痞闷等湿热内蕴的证候。肝肾亏虚的痿证,发病多缓,多在房劳、久病之后,多兼有遗精、早泄、遗尿、腰脊痠软、头昏目眩等肝肾亏虚证候。脾胃虚弱的痿证,发病亦缓,多有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、或久病,素体脾虚等原因,多兼有食少、腹胀、气短等脾胃虚弱证候。瘀血阻络的痿证多见于产后恶露未尽,或跌仆损伤后,证见手足麻木不仁,唇紫舌青,脉涩等血瘀证候,多有疼痛,此点是别于其他痿证而独具的证侯。

2.辨五痿 脉痿多见四肢关节如折,不能举动,筋骨纵而不收,足胫软弱,不能站立着地。多责之于心气热。肉痿多见肌肉麻痹不仁,四肢不能举动。多责之于脾弱和湿热。骨痿多见腰脊不能伸举,下肢痿弱。多责之于肾虚。筋痿多见筋纵拘挛渐至痿弱不用。多责之于肝热。皮痿多见皮毛枯萎或呛咳气逆等证,多责之于肺热。

3.辨类证 痿证的肢体痿弱无力,甚则不能持物或行走,肌肉萎缩,肢体瘦削,多无疼痛,只有血瘀阻络时方有疼痛,此者多有产后恶露未尽、跌仆损伤情况。痹证则因风寒湿杂至而使骨节痠楚疼痛麻木,部分患者因痹证日久, 瘀痰互结,导致关节畸型、肿大,活动障碍,重者则为肌肉萎缩。但痹证有明显的疼痛,而痿证肢体痿弱不用。依此则不难区别。痱证亦为四肢不收的病证,但其多具神志改变,发病卒然,而痿证则无神志改变。

(二)论治要点

关于痿证的治疗,《素问•痿论篇》有 “治痿者独取阳明”之说。所谓独取阳明,系指一般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。《素问•痿论篇》指出:“阳明者,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”。故迄今在临床治疗时,不论选方用药,针灸取穴,一般都重视调理脾胃这一治疗原则。但由于七情六淫致痿的病源多端,所以又在以上主要补养治法之外,还应认清虚实兼夹,不可为“诸痿独取阳明”之说所拘执。一般来说,实证的治法宜清热解毒为主,属温热者宜使用滋阴润燥;属湿热者宜使用清热利湿。虚证的治法,属气血虚者,宜益气养血;属肝肾亏者,宜滋补肝肾,配用强筋壮骨。虚实夹杂者,当补气血或养肝肾,与苦寒燥湿或清热利湿,或化痰、祛瘀等法并用,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:

1.清热解毒 主要用于外感温热疫毒,或湿热浸淫而引起的痿证。初起有发热表现者,常以清热解毒之品,如板蓝根、大青叶、连翘、金银花、地丁、蒲公英、土茯苓、草河车等随证选用。若气分热甚,口渴,汗出,烦躁者,可用生石膏、知母、天花粉、芦根。若湿热相兼,而见胸闷烦热,身重困倦,脘腹痞满者,可用黄柏、黄连。这三类药常相互配合用于泄热,随具体证情的不同,各有侧重。

2.燥湿利湿 痿病的实证,临床常以湿热浸淫者较为多见,在治疗上以燥湿、利湿、化湿并用每能收到效果。如阴虚兼有湿热者,须佐用清热燥湿、利湿;气虚兼有湿邪者,常佐用化湿、渗湿。然燥湿之中又常以苍术、厚朴、黄柏等,苦温与苦寒并用,并随证情的湿热偏多偏少的不同,用药有偏苦温或苦寒的区别。利湿之中常用防己、萆薢、五加皮等;对脾虚或湿不盛者,宜用茯苓、泽泻、薏苡仁等淡渗药。化湿则常用于脾虚痿证,并多作佐使药用。常用的理气化湿药有厚朴、陈皮及芳香化湿的藿香、佩兰等。

3.强筋壮骨 肝主筋,肾主骨。痿病的虚证,筋骨痿软,日久皆伤肝肾,故强筋壮骨为治痿的必用药。但此类药物多偏温燥,初起有实热者,不宜使用。久病兼有湿热者,可与苦寒燥湿药相配用,以防湿热化火灼阴。常用的强筋壮骨药有牛膝、杜仲、川断、桑寄生、狗脊、虎骨等。此外还有补阳益精的肉苁蓉、锁阳、巴戟天、菟丝子等,其温补而不燥热者,皆能强筋壮骨。

4.滋阴润燥 痿证的临床表现既有阴虚,又有燥热,因此在治疗痿证中,滋阴润燥则常作为主要辅佐药来应用。如对于实证有热者,取其滋阴清热,生津润燥,常与清热药同用;对虚证之阴津不足者,取其滋阴生津,常与滋阴养血,补益精髓药同用,在临床上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常用药有麦冬、玉竹、天花粉、石斛等。

5.补气养血 对痿证无热者,可随证选用补气养血药。补气药主要用于脾气虚。还可作为辅佐药用于久痿肝肾不足,脾肾阳虚者,常用药如有人参、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黄精、山药之类。而养血药治痿则主要用于气血虚者,在应用上又多与补气药同用,精血亏虚者,应与补肝肾药同用。常用的养血药有当归、白芍、何首乌、枸杞、鸡血藤之类。

6.补益精髓 主要用治痿证而因精髓空虚,或痿证日久,肝肾精血被耗者。常用药有熟地、山萸、枸杞、鹿角胶、龟板胶、紫河车之类,有虚热者常配用生地、白芍、龟板、鳖甲之类育阴泄热之品; 无虚热者,当配用人参或党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鸡血藤之类大补气血;阴损及阳者,配用熟附子、肉桂、淫羊藿、巴戟天、补骨脂之类以温养肾阳。

7.通经活络 痿证日久,可导致气血不行,因此,在治疗痿证时,可酌情配合通经活络消瘀之品,若属元气亏损,气虚血滞成痿,又当补气化瘀,药如当归、赤芍、红花、川芎、桃仁、地龙、黄芪等。

(三)常见证治

(1)肺热津伤:

证候: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,皮肤枯燥,心烦口渴,咳呛少痰,咽干不利,小便黄少,大便干燥,舌质红,苔黄,脉细数。

治法:清热润燥,养肺生津。

方例:清燥救肺汤加减。

(2)湿热浸淫:

证候:四肢痿软,身体困重或麻木,微肿,尤以下肢多见,或足胫热气上腾,或有发热,胸痞脘闷,小便短赤涩痛,苔黄腻脉细数。

治法:清热利湿,通利筋脉。

方例:加味二妙散化裁。

(3)脾胃虚弱:

证候:肢体痿软无力,逐渐加重,食少,便溏,腹胀,面浮而色不华,气短,神疲乏力,苔薄白,脉细。

治法:补脾益气,健运升清。

方例:参苓白术散加减。

(4)肝肾亏损:

证候:起病缓慢,下肢痿软无力,腰背痠软,不能久立,或伴目眩发落,咽干耳鸣,遗精或遗尿,或妇女月经不调,甚则步履全废,腿胫大肉渐脱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治法:补益肝肾,滋阴清热.

方例:虎潜丸加减。

(四)临证权变

痿证的辨证论治。如肺热津伤之证,不免耗灼胃液,而致肺胃阴伤,症兼食欲减退,口燥咽干等候,治疗须结合养胃清火,宜用益胃汤加薏仁、山药、谷芽之类,使胃火清则肺金肃,这也是“治痿独取阳明”的临床体现。而湿热浸淫之证,又有偏重于湿和偏重于热之分,若湿邪偏盛,见有胸脘痞闷,肢重且肿者,可酌加厚朴、茯苓、泽泻理气化湿;热邪偏盛者,往往最易伤阴,致成阴虚湿热成痿,症见自觉足胫热气上腾、心烦、舌红或中剥、脉细数等,故除湿之外,应兼以清养,可酌加生地、龟板、麦冬、花粉、沙参等,以滋肺肾金水之源。再如脾胃虚弱之证,最易兼挟食滞不运,治疗当结合运化、导其食滞,酌佐谷麦芽、楂肉、神曲等品;又有脾虚每多兼挟湿热不化,故在补益脾气之时,当结合渗湿清热,药如黄柏、苍术、黄芩、茯苓、泽泻之类。而肝肾亏损之证,又须分清有热无热,虚火当滋肾,药如黄柏、知母、熟地、龟板等;无火当专填精,药如牛骨髓、猪骨髓、鹿角胶、枸杞子等:若久病阴损及阳,症见怕冷、阳痿、小便清长,舌淡、脉沉细无力者,不可用凉药以伐生气,宜用鹿角片、补骨脂、肉桂、附子等补肾助阳。但由于以上病因均能伤及五脏而产生五痿,是故临证之时,又当分别诊治。

1.脉痿 治宜养心安神举痿,方用硃砂安神丸加牛膝、木瓜。

2.筋痿 治宜清肝热壮筋骨,方用紫葳汤加木瓜、虎骨。

3.肉痿 治宜健脾益胃化湿,方用益胃汤加山药、苡仁。

4.骨痿 治宜健骨益肾,方用鹿角胶丸.

5.皮痿 治宜清热滋阴,方用犀角桔梗汤.

〔调护〕

1.急性者应卧床休息,慢性者应适当休息,结合功能锻炼。

2.患肢宜保暖,由于局部感觉失灵,严冬时防止冻伤,用烫壶或热水袋保暖时需防止烫伤。每次用当归和伤酒按摩患肢,一日三次,以利恢复。注意皮肤清洁干燥,病久患肢痿而不用者,要防止发生褥疮。

3.饮食宜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。如猪、牛蹄筋,羊、牛骨髓等,以充养筋骨。忌酒及炙煿辛辣之品。

〔应用例案〕

例一、封右,温病后,阴液已伤,虚火烁金,肺热叶焦,则生痿躄。两足不能任地,咳呛咯痰不爽,谷食减少,咽喉干燥。脉濡滑而数,舌质红苔黄。延经数月,恙根已深。姑拟养肺阴,清阳明,下病治上,乃古之成法。

南沙参9克 川石斛9克 天花粉9克 生甘草1.5克 川贝母9克 肥知母4.5克 瓜蒌皮9克 甜光杏9克 络石藤9克 怀牛膝6克 嫩桑枝9克 冬瓜子9克 活芦根1尺去节

二诊:前进养肺阴,清阳明之剂,已服十帖,咳呛内热,均见轻减,两足萎软不能任地。痿者萎也,如草木之萎,无雨露以灌溉,欲草木之荣茂,必得雨露之濡润,欲两足之不萎,必赖肺液以输布,能下荫于肝肾,肝得血则筋舒,肾得养则骨强,阴血充足,络热自清。治痿独取阳明。清阳明之热,滋肺金之阴,以阳明能主润宗筋而疏利机关也。

大麦冬6克 北沙参9克 抱茯神9克 淮山药9克 细生地12克 肥知母4.5克 川贝母6克 天花粉9克 络石藤6克 怀牛膝9克 嫩桂枝9克

三诊:五脏之热,皆能成痿,书有五痿之称,不独肺热叶焦也。然而虽有五,实则有二,热痿也,湿痿也。如草木久无雨露则萎,草木之被湿遏亦萎,两足痿躄,亦犹是也,今脉濡数,舌质红绛,此热痿也。叠进清阳明滋肺阴以来,两足虽不能步履,已能自行举起之象,药病尚觉合宜,仍守原法,加入益精养血之品,徐图功效。

北沙参9克 大麦冬6克 茯神9克 怀山药9克 川石斛9克 小生地9克 肥知母4.5克 怀牛膝6克 络石藤9克 茺蔚子9克 嫩桑枝9克 猪脊髓2条酒洗入煎 虎潜丸9克,清晨淡盐汤送服(《丁甘仁医案》)

按:本例属温病后肺热灼津之痿。故治以滋肺金之阴、清阳明之热,下病上治之法,使肺津得充、能下荫于肝肾,肝得血则筋舒,肾得养则骨强, 阴血充足,络热自清,则肢体筋脉何从痿废。

例二、何XX, 女,30岁. 初诊(1968年4月17日):1967年11月,在开会发言时突然昏厥,约半小时后苏醒,醒后全身无力,两下肢痠软,两腿不能移动,经某医院诊断为“高血压”及“神经功能性障碍”。现觉头晕头痛,腰痠,下肢麻木,发凉,痿软不能站立,白带多,舌红无苔,脉细弱,血压为180/110毫米汞柱。症属气血两亏,筋脉失养,肝肾不足,上盛下虚。治拟调理气血,补益肝肾为主。

孩儿参12克 北沙参9克 石决明15克 生牡蛎30克 紫丹参30克 小蓟草30克 赤芍12克 当归9克 牛膝9克 川断9克 制狗脊15克 七剂。

二诊(4月25日):脉症同前,原方加仙灵脾12克,仙茅9克, 共服21剂。

三诊(5月14日):下肢抬举略便,站立较稳,尚有麻木,发凉感觉,血压140/100毫米汞柱,前法加入温肾壮阳之品,既见效机,并力再进。

党参9克 北沙参9克 石决明24克 生牡蛎30克 丹参30克 小蓟草30克 赤芍12克 当归9克 牛膝9克 仙灵脾15克 仙茅9克 健步虎潜丸9克,吞服

上方服三十余剂后,两下肢略能移动。以后基本按上方调治二年余而痊愈,重返工作岗位。(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《医案选编》)

按:本例属肝肾不足,气血两虚之痿。治则以调理气血,补益肝肾为主,并依其上盛下虚之候,辅以养阴柔肝之品,使亢阳下潜。用药相互协调,而得效果。

例三、五旬又四,阳气日薄,阳明脉络空乏,不司束筋骨,以流利机关,肩痛痹麻,行动痿弱无力。此下虚上实,络热内风沸起,当入夏阳升为甚。燥湿利痰,必不应病。议清营热,以熄内风。

犀角 鲜生地 元参心 连翘心 冬桑叶 丹皮 钩藤 明天麻(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•叶天士医案》)

按:脾胃气虚为痿之常因。观其病时,值为入夏之际,故以为络热内风沸起,而以清营热,熄内风之法治之。此因时而宜之例。

例四、薛立斋治一人,年逾五十,筋骨软痿,卧床五年,遍身瘙痒,午后尤甚,以生血药治之,痒渐愈,痿少可,更以加味四斤丸治之,调理谨守年余而痊。河间云:热淫于内,而用温补药何也,盖阴血衰弱,不能养筋,筋缓不能自持,阳燥热淫于内,宜养阳滋阴,阴实则火升水降矣。(《续名医类案•痿》)

按:年逾五十,其阳气已衰,气血不足,筋骨失养,则病发痿。血虚生风则痒,补血则风可去,痒即去,再则血生,痿可缓。继以加味四斤丸补益气血,调理年余,故痿必愈。

〔简便验方〕

1.熟地24克,山萸肉24克,山药24克,茯苓24克,杜仲25克炒,苍术24克,牛膝24克微炒,当归24克,香附米24克,腿肿者,加车前子24克微炒。

以上各药共研极细末,再用黄豆210克炒熟,研为极细末。用时,以药末9克,对黄豆末9克,调匀,再用木耳9克泡开洗净,于饭前2小时,以木耳蘸药末食之。每日吃一次,不可间断。服药期间经常用两手揉按两腿关节,腿能弯曲时,可以手扶床缘慢慢演习行动。

本方适用于下痿、两腿不能行动。

资料来源:《中医验方汇选》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.12.

2.紫河车粉3〜6克,1日2次。适用于一般虚弱者。

资料来源:《实用中医内科学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.12.

3.陈京墨9克,开水磨汁,内服,服后吐痰。适用于湿热痿证。

资料来源:《中医秘方验方汇编》第一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.11.

〔文献摘录〕

《素问•痿论》:“黄帝问曰:‘五脏使人痿,何也’?岐伯对曰:‘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肾主身之骨髓。故肺热叶焦,则皮毛虚弱急薄,著则生痿躄也;心气热,则下脉厥而上,上则下脉虚, 虚则生脉痿,枢折挈胫纵而不住地也;肝气热则胆泄口苦,筋膜干,筋膜干则筋急而挛,发为筋痿;脾气热则胃干而渴,肌肉不润,发为肉痿;肾气热则腰脊不举,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’”。

《素问•痿论》:“帝曰:‘如夫子之言可矣,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’,岐伯曰:‘阳明者,五藏六府之海,主润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。冲脉者,经脉之海也,主渗灌溪谷,与阳明合于宗筋,阴阳总宗筋之会,会于气街,而阳明为之长,皆属于带脉,而络于督脉,故阳明虚则宗筋纵,带脉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’。”

《素问•生气通天论》:“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,大筋软短,小筋弛长,软短为拘,弛长为痿。

《局方发挥》:“诸痿皆起于肺热,传入五脏,散为诸证,大抵只宜补养,若作外感风邪治之,宁免实实虚虚之祸乎”?

又:“予曰,诸痿生于肺热,只此一句便见治法大意,经曰:东方实,西方虚,泻南方、补北方,此固就生克言补泻。而大经大法不外于此……五行之中,唯火有二,肾虽有二,水居其一,阳常有余……,故经曰一水不胜二火……若嗜欲无节,则水失所养,火寡于畏而侮所胜,肺得火邪而热矣....肺受热则金失所养,木寡于畏而侮所胜,脾得木邪而伤矣,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,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之病作。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,何脾伤之有,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,何肺热之有,故阳明实则宗筋润,能束骨而利机关矣。治痿之法,无出于此”。

《丹溪心法•痿》:“痿证断不可作风治,而用风药。有湿热、湿痰、气虚、血虚、瘀血。”

《景岳全书•痿证》:“痿证之义,内经言之详矣。观所列五脏之证,皆言为热,而五脏之证,又总由肺热叶焦,以致金燥水亏,乃成痿证。如丹溪之论治,诚得之矣。然细察经文,又曰:悲哀太甚则胞络绝,传为脉痿,思想无穷,所愿不遂,发为筋痿,有渐于湿,以水为事,发为肉痿之类,则又非尽为火证,此其有余不尽之意,犹有可知,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,因此而败伤之气者亦有之。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,血虚不能营养者,亦不少矣。若概从火论,则恐真阳亏败,及土衰水涸者,有不能堪,故当酌寒热之浅深,审虚实之缓急,以施治疗,庶得治痿之全矣"。

《临证指南医案•痿》邹滋九按:“经云: 肺热叶焦,则生痿躄,又云治痿独取阳明,以及脉痿、筋痿、肉痿、骨痿之论,内经于痿证一门,可谓详审精密矣。奈后贤不解病情,以诸痿一症,或附录于虚劳,或散见于风湿,大失经旨,赖丹溪先生特表而书之,惜乎其言之未备也。夫痿证之旨,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。盖肝主筋, 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。肾藏精,精血相生,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,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。肺主气,为清高之脏,肺虚则高源化绝,化绝则水涸,水涸则不能濡润筋骨。阳明为宗筋之长。阳明虚则宗筋纵,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机关。此不能步履、痿弱筋缩之症作矣。故先生治痿,无一定之法,用方无独执之见。

回到页面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