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(六)诊法学说

(六)诊法学说

诊法是诊察疾病的方法。包括诊察病情和分析病情(即辨证两个过程。诊察病情的方法是指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;分析病情的方法,则是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抽象思辨,把四诊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理性的思维加工,透过现象把握疾病的本质,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。《内经》在讨论诊法时强调:“切脉动静,而视精明(目光),察五色,观五脏有余不足,六腑强弱,形之盛衰,以比参伍,决生死之分”。所谓“参伍”,即是指对四诊所得进行归纳分析,比较印证,从而了解疾病机转以及预后好坏的思想方法。

望、闻、问、切,是中医诊察病情的主要方法,它通过感觉器官的直观感觉,对疾病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和了解,例如通过望诊,了解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,包括神、色、形、态等的变化;通过闻诊,了解呼吸、语言、声音、气息、嗅味的变化;通过问诊,了解病人发病经过,以及自觉症状和有关情况;通过切诊,了解病人脉象、肌肤、胸腹、手足等处的变化。四诊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作用,但不能相互取代,必须“四诊合参”才能正确辨证,避免发生错误。

四诊的理论根据,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。即从研究人体内外各部分之间在病理上的联系,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,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。人体的外部表征和内部变化是密切联系的,所谓“有诸内必形诸外”,因此《内经》提出用“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”的方法去认识人体内部的病变。所谓“以我知彼”,即是以常测变“以表知里”,即是从外知内。它要求医生在临证时,要按照正常人的生理标准去衡量病人的情况,通过对比鉴别,去发现微小的变化。同时,也需要通过观察了解病人表现于外的各种病理现象,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,去分析认识人体内部病理变化。《内经》从人体阴阳内外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出发,认为有素养的医生,能对各种临床表现加以综合考察,并运用阴阳理论进行归纳分析,洞察病情,象清水明镜反映物体形象那样真切,所谓“合而察之,切而验之,见而得之,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”。

根据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,《内经》认为四诊必须结合时令季节,气候变化进行分析考察,才能对疾病的机转作出正确的判断。所谓“无失天信,无逆气宜”。(天信,即时间周期。气宜,指气候变化)。由于时间因素和气象因素对人体的影响,决定了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变化都与此有关。如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说:“于春夏而脉沉涩,秋冬而脉浮大,名曰逆四时也”。春夏阳旺而脉反见沉涩,秋冬阴盛而脉反见浮大,说明人体与外界气候变化根本不相适应,内外环境不能保持统一协调,因此成为难治之证,所以《内经》明确指出:“得一之情,以知死生”,即是说,要掌握人与外在环境相互统一协调的情况,才能了解疾病预后的好坏,这是《内经》在诊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。

回到页面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