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(十六)诊尺肤

(十六)诊尺肤

黄帝问于岐伯曰:余欲无视色持脉,独调其尺,以言其病,从外知内,为之奈何⑴?岐伯曰: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,肉之坚脆,而病形定矣力(2)。

​《灵枢•论疾诊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诊尺肤临床应用的意义。

(1)“调”,此有诊察之意。“尺”,指由腕至肘部的皮肤。体内病理变化在外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,并不局限于察色按脉。黄帝认为可以不用望色和切脉的方法,而单独依靠诊察尺肤,来说明所患的疾病。所以黄帝问,诊察尺肤应如何进行。

(2)岐伯回答说:可以通过诊察审视尺肤的紧急或弛缓,高起或瘦削,滑润或涩滞等状况,以及肌肉的坚实或脆弱,帮助诊断疾病。


尺肤滑,其淖泽者,风也(1)。尺肉弱者,解㑊,安卧脱肉者,寒热不治(2);尺肤滑而泽脂者,风也;尺肤涩者,风痹也(3);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,水泆饮也(4)。尺肤热甚,脉盛躁者,病温也,其脉盛而滑者,病且出也(5)。尺肤寒,其脉小者,泄,少气(6)。尺肤炬然,先热后寒者,寒热也。尺肤先寒,久大之而热者,亦寒热也(7)。

​《灵枢•论疾诊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尺肤主病,并强调诊尺肤应与脉诊等其它诊法相结合。

(1)“淖(nao闹)泽”,光泽,润泽。尺肤滑而润泽的,主风之病。风性疏泄,如风邪犯表,在肌肤则腠理开泄,津液随风外泄,所以皮肤光滑润泽。如张志聪注:“夫津液淖泽于皮肤,故尺肤滑其淖泽者,知风在于皮肤而鼓动其津液也。”

(2)“解㑊(yi亦)”,指体倦懈惰,疲乏无力之候。尺部肌肉松软柔弱,是阴阳两虚的表现。阴精不足,则肌肉失养,阳气不足,则肌肉不用。所以不但肌肉松软柔弱,而且身体困倦,四肢懈怠。如果阴阳受损严重,阳气虚亏,则昏沉嗜睡,阴寒内生而畏寒;阴精虚亏,肌肉失养,则肌肉瘦削如失,虚阳上亢则发热,病情凶险:不易治疗。

(3)“泽脂”,张介宾注:“泽脂,即前淖泽之谓。”“尺肤涩”,即尺肤粗糙不滑润之意。尺肤滑润是风病,已如前述。尺肤粗糙涩滞而不滑润者,是风痹之证,乃风邪闭阻,气血不能濡润肌肤的表现。如张介宾注:“尺肤涩者血少,血不能营,故为风痹。”

(4)“泆”,同溢。尺肤粗糙不润,如干鱼的鳞片,是脾胃失运,水湿之邪泛溢肌肤的溢饮证的表现。这是水饮充斥肌表,肌肤失于阴阳气血的濡润的缘故。

(5)“出”,张景岳注:“出,渐愈之谓。”诊尺肤应当注意与切脉等其他诊法相互配合,如尺肤灼热,脉盛大而躁动的,是邪热炽盛的温热病的表现。若尺肤灼热,脉虽显盛大而不躁动较滑利的,是正气渐复,病将向愈的征象。

(6)尺肤寒冷而脉小,是阳气衰少的表现,所以同时可兼见泄泻或少气不足以息的症状。

(7)“炬然”,高热灼手貌。尺肤高热灼手,先发热后发冷,或尺肤寒冷,久按之逐渐转而发热的,都是寒热往来一类疾病的表现。


[临证意义]

《内经》较重视尺肤诊法,其内容不但散见于各篇,而且还有《论疾诊尺》等专篇加以讨论。诊尺肤的方法,主要是候尺肘部形肉的大小缓急滑涩,以及尺肤的寒温。张志聪对于诊尺肤的机理,有很好的补充,他说:“夫胃者,水谷气血之海也,故行于脉中者,至手太阴之两脉口,持其脉,以知藏府之病。血气之行于脉外者,从手阳明之大络,循经脉之五里而散行于尺肤,故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,肉之坚脆,而病形定矣,盖太阴主阴,阳明主阳,脏腑雌雄相应,气血色脉之相应也。”

《内经》认为诊尺肤与诊脉、望色具有同等意义。如《灵枢•邪气藏府病形》说:“脉急者,尺之皮肤亦急;脉缓者,尺之皮肤亦缓;脉小者,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;脉大者,尺之皮肤亦贲而起;脉滑者,尺之皮肤亦滑;脉涩者,尺之皮肤亦涩。凡此变者,有微有甚,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,善调脉者不待于色,能参合而行之者,可以为上工。”诊尺肤《内经》认为能了解气血的多少,如《灵枢•邪气藏府病形》说:“诸急者多寒,缓者多热,大者多气少血,小者血气皆少,滑者阳气盛,微有热,涩者多血少气,微有寒。”所以如《灵枢•论疾诊尺》所述,与脉诊互参,能协助诊断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