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(一)望神色

(一)望神色

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也。

​《灵枢•天年》

[讲解]

本文指出神是生命存在的关键。

神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总称。《灵枢·本神》说:“两精相搏谓之神。”《灵枢•平人绝谷》说:“故神者,水谷之精气也。”说明先后天之精是神的物质基础。望神的外在表现是望诊的重要内容,有神为精气尚存,功能未衰,预后良好;无神为精气已亡,功能衰竭,预后不良。所以说“失神者死,要神者生也”。神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,因此望神应当综合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来推求之。张景岳《景岳全书•传忠录•神气存亡论》认为,“善乎神之义,此死生之本,不可不察也。……以形证言之,则目光精彩,言语清亮,神思不乱,肌肉不削,气息如常,大小便不脱,若此者,虽其脉可疑,尚无足虑,以其形之神在也,”反之则为神去。其中,两目与五色是望神的主要内容。


夫精明五色者,气之华也(1)。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(2);白欲如鹅羽,不欲如盐(3);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(4);黄欲如罗裹雄黄,不欲如黄土(5);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苍(6)。五色精微象见矣,其寿不久也(7)。夫精明者,所以视万物,别白黑,审短长。以长为短,以白为黑,如是则精衰矣(8)。

​《素问•脉要精微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审察面目与五色有神无神,以推测脏腑气血盛衰的关键。

(1)“精明”,指神气。“五色”,指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五类病色。“华”,荣也,指精气的外荣。精明见于目,五色见于面。神气与五色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,所以审察两目与五色有神无神,可推测脏腑精气盛衰。

(2)“白”,即帛,指白色丝绸。“朱”,即硃砂。色赤要象以帛裹硃,明润且隐而不露,为心有生气之色。“赭”指代赭石,赤如赭石,紫暗枯涩而不润泽,为心的精气衰败之象。五色皆以明润含蓄为顺,枯槁暴露为逆,下文五色同此。

(3)色白要象鹅羽,明润含蓄,为肺有生气之色。白如食盐,晦暗无光,为肺的精气衰败之象。

(4)“苍”,青色。“璧”,玉石。色青要象青玉那样苍翠润泽,此为肝有生气之色。“蓝”,即青靛色,色青深暗无泽为肝的精气衰败之象。

(5)“罗”是丝织品,色黄要象罗裹雄黄,明润含蓄,此为脾有生气之色。其色灰黄如黄土,枯槁无泽,为脾的精气衰败之象。

(6)“重”,重复。漆之又漆,谓之重漆。反复修漆,其色深黑明润,若此为肾有生气之色。“地苍”,指苍黑的泥土,张景岳注:“地之苍黑,枯暗如尘。”色黑而枯槁如地苍,为肾的精气衰败之象。

(7)“精微”,指精气。“象”,即现象。“见”,同现。脏腑精气衰微败绝,表现于外,病色必枯槁无华,毕露不藏,称真脏色,为脏腑精气内竭之凶象。吴崑注:“精微象见,言真元精微之气,化作色相,毕见于外,更无藏蓄,是真气脱也,故寿不久。”

(8)五脏六腑之精,皆上注于目,精聚则神全,眼睛始能观察万物,辨别黑白,审察长短,所以从目睛视物的昏明,可知脏腑精气的盛衰。若脏腑精气衰竭,不能上注于目,则视物昏矇,长短不分,黑白不辨。

[临证意义]

《灵枢•大惑》说:“目者,心使也。”又说: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”眼睛的视觉活动,赖五脏六腑的精气灌注,并受心的支配。心主神明,精是神的物质基础,所以作为生命活动的神,主要通过两目反映出来。望神时应重点察目。临床上望目的神气,主要是辨有神和无神。有神为脏腑精气未衰,虽病预后良好;无神是脏腑精气衰竭的表现,预后多属不良。两目反应灵敏,顾盼自如,精彩内含,炯炯有光,为有神的表现;两目反应迟钝,目光暗淡,瞳子呆滞,昏不识人,为无神的表现。

察色之妙,全在察神,俞嘉言说:“色者,神之旗也。神旺则色旺,神衰则色衰,神藏则色藏,神露则色露。”色中之神,主要表现为五色明润光泽,含蓄不露,是脏腑精气未衰的征象。故《素问•五脏生成篇》说:“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鸡冠者生,黄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乌羽者生,此五色之见生者也。”又说:“生于心,如以缟裹朱;生于肺,如以缟裹红;生于肝,如以缟裹绀;生于肺,如以缟裹栝蒌实;生于肾,如以缟裹紫,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。”反之,五色晦暗枯槁,暴露不藏,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征象。总之,五色的润与不润,露与不露是望色察神的关键,在临床上二者要密切结合,不可分割,凡色见明润而隐含者,为有神之色;色见枯槁而浮露者,为无神之色。


五色各见其部(1),察其浮沉,以知浅深(2);察其泽夭,以观成败(3);察其散摶,以知远近(4);视色上下,以知病处(5)。

​《灵枢•五色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了望色纲领,及望色分部,察色相移,以测病变的原理,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动态观。

(1)“见”,现也。“部”,指部位。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体内脏腑的病变,必然会反映在体表相应的部位。五色出现的部位内应脏腑,根据五色在面部和眼睛出现的部位,就可推测脏腑病位所在。

(2)“浮沉”,指五色在皮肤呈现的部位。“浅深”指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,即表里。浮是病色浮现于皮肤之表,主病在表;沉是病色深隐于皮肤之内,主病在里。病色由浮转沉,是病由表入里;由沉转浮,是病自里出表。

(3)“泽”是面色润泽,主脏腑精气未衰;“夭”是面色枯槁,主脏腑精气衰败。先泽而渐夭,是病趋重危;将夭而渐泽,是病有生机。

(4)“散”是病色疏散浅淡,主新病,病邪将解;“抟”是病色壅滞深浓,主久病,病邪将聚。先抟而后散者,是病虽久而邪将解;先散而后抟者,是病虽新而邪渐聚。

(5)从病色出现的上下部位,可知病发何处。如面之额部在上,主上焦心病;颏部在下,主下焦肾病。


庭者,首面也;阙上者,咽喉也(1);阙中者,肺也;下极者,心也;直下者,肝也(2);肝左者,胆也;下者,脾也;方上者,胃也(3);中央者,大肠也;挟大肠者,肾也;当肾者,脐也(4);面王以上者,小肠也,面王以下者,膀胱子处也(5)。

​《灵枢•五色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面部分部色诊,面部的不同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,根据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,可以诊察不同脏腑的疾病。

(1)“庭”,指前额部。“首”即头部。前额部,主头面部的疾病。“阙”,是两眉中间的部位,两眉之间稍上方,主咽喉疾病。

(2)两眉之间称为“阙”,主肺脏疾病。两眉之间稍下方,即两目之间,主心脏疾病。其下方的鼻梁部分,主肝脏疾病。

(3)鼻梁左右两旁,主胆腑疾病,鼻梁之下,鼻准之端,即鼻头部,主脾脏疾病。“方上”指鼻准两旁的鼻翼,主胃腑疾病。

(4)面的中央部位,即鼻两旁,颧下方,主大肠疾病。外挟大肠部位之颊上,主肾脏疾病。肾与脐部位相当,故肾所属颊部的下方,主脐病。

(5)“面王”,指鼻准。鼻准以上,两颧之下,主小肠疾病。“子处”,即子宫。鼻准以下,即人中,主膀胱与子宫疾病。


青黑为痛(1),黄赤为热(2),白为寒,是谓五官(3)。

​《灵枢•五色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面部五色所主的一般病证。

(1)青黑主痛,痛证常因寒邪入侵,经脉瘀阻,不通则痛所致。血液瘀滞,故面色发青,甚则青黑。临床应结合出现的部位及色泽变化灵活应用,且也不能拘泥于青黑主痛。下同。

(2)黄赤主热,《灵枢•五色》说:“黄赤为风。”黄赤之色,多为风邪致病之征,风为阳邪,每易化热,热则血气运行滑利,满溢面部,故现赤色。若热而兼湿,湿热薰蒸,则现黄色。

(3)白主寒,寒邪入侵,或阳虚阴盛,寒从内生,皆使血气敛缩,血行徐迟,达于面部者少,故显白色。“官”,主也。青黑主痛,黄赤主热,白主寒,这就是五色所主的一般证候。


刺有五官五阅,以观五气(1)。五气者,五藏之使也,五时之副也(2)。……脉出于气口,色见于明堂(3),五色更生,以应五时,各如其常,经气入藏,必当治里(4)。

​《灵枢•五阅五使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五脏与五官的相应关系,并提示人们在进行面部察色时,应注意观察五官的色泽变化。

(1)刺法中有根据五官五阅,测候五脏之气盛衰的诊断方法。“五官”,指头部耳、目、鼻、唇、舌等器官。“阅”,察也,有见于外,历历可征之义。五脏藏于中,五官见于外,五脏与五官内外相应,目为肝之官,口唇为脾之官,舌为心之官,耳为肾之官,鼻为肺之官,故五官又称为五阅。五官为五脏之窍,故见于五官的病色,能较集中地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。

(2)“使”,指外在表现。“副”,相符、相应也。反映五脏精气盛衰的五官五色变化,是五脏的外在表现。而且五脏精气的盛衰与天之五时相应。

(3)“气口”,即寸口。“明堂”,鼻也。五脏精气盛衰在脉上的反映,集中表现在寸口。在色上的反映,集中表现在鼻部。

(4)五色的变化,与五时的更迭相适应,都有一定的常规。如秋冬多寒,寒多则血气运行迟滞,因此多出现青黑的颜色。春夏多热,热多则血气运行滑利,因此多出现黄赤的颜色。五官之五色变化,反映体内五脏的病变。故邪气从经脉传入五脏,变见于五官五色者,治疗当从五脏入手。


肺病者,喘息鼻张(1);肝病者,眦青(2);脾病者,唇黄(3);心病者,舌卷短,颧赤(4);肾病者,颧与颜黑(5)。

​《灵枢•五阅五使》

[讲解]

本文具体论述察五官病色与症候以测候五脏病变的诊断方法。进一步强调望色与察五官的关系。

(1)肺主气,鼻为肺之外窍,职司呼吸。故凡风寒外袭,痰浊内阻,热邪壅肺,水饮停肺所致肺失宣降,肺气不足所致肃降失司,气不接续,皆可见呼吸不利而喘息,甚则鼻翼煽动之症。

(2)“眦”,即内外眼角。目为肝之窍,肝主风,青为风木之色。故凡风邪壅滞经络,或肝气化火,肝风内动,皆可见目内外眦色青。

(3)脾开窍于口,其荣在唇,脾主湿,黄为湿土之色。故脾失健运,湿热内蕴,每见唇黄之症。

(4)舌为心之外窍,心主火。故心火亢盛,津液枯竭,舌体失荣,可见舌卷短缩。阴津枯竭,阴不恋阳,孤阳外越,可见两颧赤色,为阴阳将绝之危证。

(5)黑为肾色。凡肾阳虚衰,血脉失温,气血凝滞;肾精久耗,不能上荣颜面;肾阳耗亏,不能温化水液,水气上泛,均可见面部颧颜色黑。

[临证意义]

望色首当察神,其次也应与面部分部,色泽变化合参,才能全面了解病情,作出正确诊断。

病色反映病因及疾病的性质,面部分部,包括五官分应五脏,用以定疾病部位,临证二者宜合参。以赤色为例,舌为心窍,面赤舌红为心热。鼻准配属脾,鼻红为脾热。眼黑为痰饮中停,颧红为火热内盛,故眼黑颧红主痰热。赤色见于热病,左颊先见赤色,为肝热病;额部先见赤色,为心热病;右颊先见赤色,为肺热病;腮下先见赤色,为肾热病。又如风病色诊,肺色白,配属两眉间,故肺风之证,诊在眉间,其色白;心色赤,其应口舌,故心风之证,诊在口,其色赤;肝色青,目为肝窍,故肝风之证,诊在目下,其色青;脾色黄,配属鼻准,故脾风之证,诊在鼻,其色黄;肾色黑,配属颊下,故肾风之证,诊在颐,其色黑。

《灵枢•五色》提出,色需分浮沉、泽夭、散抟,清•汪宏《望诊遵经》,根据《内经》理论加以补充,提出浮沉、清浊、微甚、散抟、泽夭十法,用以鉴别疾病的表里、阴阳、虚实、新久、轻重。察色之浮沉,以知病之表里。观色之泽夭,以知病之轻重吉凶。望色之散抟,以知病之新久缓急。病色清明,主阳证;病色浊暗,出阴证。从色之清浊,以知病之阴阳。病色浅淡,主正虚;病色深浓,主邪实,据色之微甚,可知病之虚实。临诊病色与色泽变化十法纲领也需合参。如赤色主热,赤而微者,为虚热;赤而甚者,为实热。微赤而浮者,为虚热在表;微赤而沉者,为虚热在里。赤甚而浮者,为实热在表,赤甚而沉者,为实热在里。赤而明润者,为心火亢盛,阴精未衰;赤而枯槁者,为心火炽盛,肾精衰败。又如女子,病色见于鼻准之下人中部,主膀胱、胞宫疾病。若色散而不聚,为气滞作痛,大多为新病。若色聚而不散,大多为血瘀积聚之久病。他如,黄色鲜明为阳黄,黄色晦暗为阴黄。惟有病色与浮沉、清浊、微甚、散抟、泽夭等色泽变化合参,才能全面了解病情,作出正确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