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(二)因地制宜

(二)因地制宜

医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何也?岐伯对曰:地势使然也⑴。故东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,鱼盐之地,海滨傍水,其民食鱼而嗜盐,皆安其处,美其食。鱼者使人热中,盐者胜血,故其民皆黑色疏理,其病皆为痈疡,其治宜砭石。故砭石者,亦从东方来(2)。西方者,金玉之域,砂石之处,天地之所收引也。其民陵居而多风,水土刚强,其民不衣而褐荐,其民华食而脂肥。故邪不能伤其形体,其病生于内,其治以毒药。故毒药者,亦从西方来(3)。北方者,天地所闭藏之域也,其地高陵居,风寒冰冽,其民乐处而乳食,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故灸焫者,亦从北方来⑷。南方者,天地所长养,阳之所盛处也,其地下,水土弱,雾露之所聚也,其民嗜酸而食胕,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,其病挛痹,其治宜微针,故九针者,亦从南方来(5)。中央者,其地平以湿,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,其民食杂而不劳,故其病多痿厥寒热,其治宜导引按蹻。故导引蹻按者,亦从中央出也(6)。故圣人杂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,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体也⑺。

​《素问•异法方宜论》

[讲解]

本文从地理环境对气候,生活条件的影响出发,论述不同地理环境人体表现在生理、病理上的差异,强调必须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,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。

(1)“地势”,指高低起伏的地理形势。王冰注:“地势,谓法天地生长收藏及高下燥湿之势也。”医生治疗疾病,同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,结果都能治愈,这是什么道理?岐伯回答说: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的缘故。这是因为地理形势的差异导致气候、物候的不同,人的生活条件、习惯及其体质也因此相应有所差别,所以对于同一疾病的治疗,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应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。可以认为因地制宜的原则,不能与因人、因时制宜截然划分,这是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在治则方面的又一体现。

(2)“域”,指地区。“始生”,即开始升发。东方属木而象春,故天地阳气升发自东方开始。“热中”,指热积留于肠胃。“砭石”,古时的针器,用石头磨制而成。东方,是阳气开始升发的地区,气候温和,地处海滨,盛产鱼盐,当地人们多食鱼类且又喜欢咸味。人们安居其地,以食鱼咸为美。但因鱼性热,多食则易化为邪热积滞于肠胃。盐味咸,咸走血,过食盐则血液凝涩,即所谓“盐者胜血”,正如《素问•五脏生成论》说:“多食咸,则脉凝涩而变色。”过食咸,血脉凝涩,运行不畅,热毒内生,腐败肌腠而外发痈疡。宜用砭石刺之,泄热活血,疏通经脉为治。所以,用砭石治疗的方法,是从东方传来的。

(3)“收引”,即收敛。“天地之所收引”,指西北地处高原,气候燥而风劲,具有类似秋天的肃杀收敛之性。“陵居”,依山陵而居。“褐”(hè贺),指毛布。“荐”(jiàn箭),本为细草,指用草编织的卧席。“毒药”,泛指治病的药物。西方地区,盛产金玉,遍地沙石。气候干燥,风力劲急,具有四季秋气那样的肃杀收敛之性,所以水土的性质刚强,当地人们,都依山而居。人们衣毛布、粗衣,睡草席,吃的都是鲜美的酥酪骨肉之类,所以体质都肥壮强实,不易受外邪侵犯,疾病的产生多由于内因,如饮食不节,房劳七情等所致,适宜用内服药物治疗。因此,药物治病的方法,是从西方传来的。

(4)“天地所闭藏之域”,北方地势高,气候严寒,具有类似冬天的闭藏之性。“灸焫”(rūo弱),指用艾烧灼皮肤治疗的方法,即今之灸法。北方地区,气候寒冷,具有类似冬天那样的闭藏的特点。人们居住在山上高处,经常处于风寒冻冽的环境中,当地居民喜欢在野外留宿并以牛羊乳为主食的游牧生活。因地处寒冷,又好野居,喜食腻滞的乳类食物,所以内脏易受寒邪侵袭,乳食困遏,而形成胀满一类的病证。治疗宜用灸法,宣泄阳气,温通经脉,驱除寒邪。所以灸法,是从北方传来的。

(5)“天地之所长养”,南方气候炎热,万物繁茂,具有类似夏天长养的特点。“地下”指地势低洼。“胕”,同腐。指经过发酵的食物。“致理”,即腠理致密。“微针”,小针,即今之毫针之类。南方地区,阳气旺盛,气候炎热,万物易于长养而繁茂,所以具有类似夏天的特点。南方地势低下,水土的性质薄弱,雾露经常聚集不散。当地居民嗜食酸味和经过发酵腐熟的食物,酸性收敛,所以腠理致密,营卫郁滞于肌表,故皮肤赤色。但如过食酸腐,肝气受损,筋失所养,又因南方多湿,湿邪困遏阳气,不能温煦筋膜,就可形成筋脉拘急,痹痛麻木一类的病证治疗宜用微针浅刺,以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,使筋膜得气血之养。所以九针治法,是从南方传来的。

(6)“导引按蹻”,指活动肢体,按摩皮肉一类的治法。王冰注:“导引,谓摇筋骨,动支节。按,谓抑按皮肉。蹻,谓捷举手足。”中央地区多为平原,地势平坦而潮湿。气候寒温适宜,物产丰富,品类众多,所以人们的食物品种繁杂,生活比较安逸。所以体质一般比较虚弱,易受湿邪侵袭,湿邪困阻阳气,不能温煦筋骨肌肤,可形成四肢痿弱,肌肤厥冷一类病证;由于卫外不固,外邪犯表,就会形成恶寒发热的表证。这类病证的发生,根本原因在于阳气不宣,所以适宜用导引按蹻疗法,宣通阳气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。

(7)髙明的医生能汇集各种治疗方法,根据疾病不同的病理变化,选择最适宜的治法。关键在于能从与疾病有关的天时、地理、生活习惯、体质等各个方面全面掌握病情,制定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,所以治法虽然不同,而疾病却均能治愈。


东南方,阳也,阳者其精降于下,故右热而左温⑴。西北方,阴也,阴者其精奉于上,故左寒而右凉(2)。是以地有高下,气有温凉,高者气寒,下者气热,故适寒凉者胀,之温热者疮(3)。下之则胀已,汗之则疮已,此腠理开闭之常,太少之异耳⑷。

​《素问•五常政大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论述地域多发病,常见病的形成原因及不同治法。

(1)“阳”,指阳气偏胜。“精”,有精华之意,此处指阳的作用。“降于下”,指阳气的作用由上而下。“右”,指南方。“左”,指东方。东南方地势偏低,太阳光日照丰富,阳气偏胜,所以东方气候偏于温暖,南方偏于炎热。

(2)“阴”,指阴气偏胜。“精”,指阴的作用。“奉于上”,指阴气作用由下而上。“右”,指西方。“左”,指北方。西北方地势偏高,太阳光日照相对减少,阴气偏胜,自下而上,弥散于天空,所以西方气候偏凉,北方气候偏寒。

(3)“适”,有到或居住之意。“之”有到之意。地势高下与气候温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,地势偏高的地方气候偏于寒凉,地势偏低的地方气候偏于温热。在寒凉地区居住的人,人体肌表受寒凉之气的束闭,汗出减少,体内阳气郁滞而化热,热灼津液,燥屎内结,而出现腹部胀满之症。在温热地区居住的人,腠理疏泄,外邪易于入侵,与营卫相搏,使皮肤生疮。

(4)“太少”,指阳气之盛衰。“太”,属于盛。“少”,属于衰。燥屎内结的腹胀之症,可用下法治疗而愈。感受外邪而皮肤生疮者,可用发汗的方法,祛除外邪进行治疗。地势低下、气候温热之处,之所以易患皮肤生疮,是由于地势低处,阳气偏盛,人的腠理开泄,外邪易于入侵的原故。地势偏高,气候寒凉之处,之所以易患腹胀,是由于地势髙处,阳气偏衰,阴气偏盛,人的腠理束闭,阳气郁滞易于化热的原因。由此可见,不同地域,阴阳之气盛衰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生理特性及致病特点,是导致地域多发病、常见病的主要原因。


西北之气散而寒之,东南之气收而温之,所谓同病异治也⑴。故曰:气寒气凉,治以寒凉,行水渍之。气温气热,治以温热,强其内守(2),必同其气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(3)。

​《素问•五常政大论》

[讲解]

本文进一步论述因地制宜的方法。并提出了应正确处理因地制宜中的常变关系。

(1)“散”,指辛温发散。“寒”,指苦寒泄热。“收”,指收敛固摄。“温”,指温中扶阳。西北地区气候寒凉,人体腠理为寒邪束闭,阳气不能宣泄,肌表失温则外寒,阳气郁结则在里化热,容易形成表寒里热的病变。宜采取辛温发散解表或苦寒清泄里热的治疗方法。东南地区气候温热,热则腠理开泄,汗出过多,阳气随汗外泄,容易形成表虚里寒的病变。宜采取收敛固摄、固表止汗或温中扶阳祛寒的治疗方法。西北之人和东南之人,由于地区不同,气候环境不同,体质、病理生理特点也不尽相同,所以同样是外感六淫所导致的病变的性质也各不相同,治疗要注意这样的特点,因地制宜,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。这就是“同病异治”。正如高士宗注:“西北腠理常闭,其气有余,故治西北之病气,当散而寒之;东南腠理常开,其气不足,故治东南之病气,当收而温之。一散一收,一寒一温,所谓同病异治也。”

(2)“气寒气凉”,指气候寒冷的地区。“行水渍之”,指汤浴熏蒸一类治法。张景岳注:“谓用汤液浸渍以散其外寒也。”“气温气热”,指气候炎热的地区。气候寒凉地区,易导致表寒里热证,应采取“散而寒之”的治疗原则,在具体治法上要用寒凉药物以清其里热,用汤浴熏蒸法以散其表寒。气候温热地区,易导致表虚里寒证,应采取“收而温之”的治疗原则,在具体治法上要用温热药物祛其里寒,固其表虚,以达到増强体内阳气并使阳气固守于内的目的,即所谓“强其内守”。

(3)“同”,指相同。“假”,指不同于通常一般的特殊情况。上文“气寒气凉,治以寒凉”,“气温气热,治以温热”,治法的性质与气候的特性相同,气候寒凉地区,用寒凉药物治疗,气候温热地区,用温热药物治疗,即所谓“同其气”。由于气候寒凉地区,多里热,所以只有用寒凉药物,才能治愈;气候温热地区,多里寒,所以只有用温热药物,才能治愈,即所谓“可使平也”。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,如西北之人,阳气为寒邪所伤,外寒而里不热,则不当用寒凉药物,应该用温热药物进行治疗。东南之人,为热邪所伤,表热而里不寒,则不当用温热药物,应该用寒凉药物进行治疗。正如髙士宗注:“如西北之人,外寒凉而内不热,亦当治以温热;东南之人,外温热而内不寒,亦当治以寒凉,故曰假者反之。”西北之人多表寒里热而用寒凉之法,东南之人多表虚里寒而用温热之法是言其常,但当出现上述特殊情况,又当采取相反的治法。《内经》这里提示人们因地制宜原则应注意常变的关系,灵活应用。


崇高则阴气治之,污下则阳气治之,阳胜者先天,阴胜者后天,此地理之常,生化之道也(1)。帝曰:其有寿夭乎?岐伯曰:高者其气寿,下者其气夭,地之小大异也,小者小异,大者大异(2)。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阴阳更胜,气之先后,人之寿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(3)

​《素问•五常政大论》

[讲解]

本文全面论述人的健康寿夭与地势、气候、物候的关系,强调了必须因地制宜的道理。

(1)“崇高”,指地势高,“污下”,指地势低。“先天”,指先天时而至。“后天”,指后天时而至。地势高处阴气偏胜,气候寒凉,气候、物候的变化均较正常天时来得早;地势低处阳气偏胜,气候温热,气候、物候的变化均较正常天时来得晚。这就是地势高下与气候变化的一般联系,即所谓“地理之常”。地势高下,所形成的阴阳的盛衰与气候变化,必然会影响万物尤其是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,而出现不同的物候变化。物候变化依地势不同而有早晚之异,是万物运动变化的主要规律之一,即所谓“生化之道”。既然万物的运动变化与地势存在着必然联系,那么人作为万物之一,其生长发育和寿命的长短,也必然与地势有关。所以《内经》通过黄帝问,具体讨论了地势高下与人的寿命长短之间的关系。

(2)“寿”,指长寿。“夭”,指短寿。高寒地区的人,因气候寒凉、生长发育相对较晚,所以寿命相对较长。低热地区的人,因气候温热,生长发育相对较早,所以寿命相对较短。地势、气候、物候、生化,不管地区范围大小,都是有差异的,地区范围小的差异就小,地区范围大的差异就大。如张景岳注,“地有高下,则气有阴阳,寿夭之所由也。然大而天下,则千万里之遥,有所异也。小而一州,则数十里之近,亦有所异也。故小有小之异,大有大之异。”

(3)地理条件不同,气候变化也不同。“天道地理”,即指地理条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。地理条件不同,气候变化也不同的原因,是因为不同地势,阴阳之气的盛衰情况不同。阴阳盛衰、气候变化的不同,使物候即万物的生长变化也发生明显的差别,也会影响人的体质,寿命等方面。所以地势、气候、物候与人体的健康寿夭密切相关,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。医生必须注意地势、气候、物候对人体的影响,才能真正把握人的形体与功能的生理和病理变化。


[临证意义]

地势不同,温度和湿度也不相同。我国的地理特点,是西北地势高、气候寒凉干燥;东南地势低、气候温暖潮湿。由于地势不同,物产的品种、人民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亦必因之而异,这就导致不同地域的人,在禀赋体质方面产生一定的差别,所以临床治疗,应根据方土的特点进行。如徐大椿《医学源流论》说:“人禀天地之气以生,故其气体随地不同。西北之人,气深而厚,凡受风寒,难于透出,宜用疏通重剂;东南之人,气浮而薄,凡遇风寒,易于疏泄,宜用疏通轻剂。”江南两广一带地区,土地潮湿,气候温暖,人体阳气外浮,腠理开疏,若外感风寒,仅须采用辛温轻剂,如葱豉汤即可达到外透表邪的治疗目的。相反,关中河北一带的地区,气候寒冷干燥,人体皮肤坚厚,腠理闭实,阳气深伏,若外感风寒,则非用麻黄汤,九味羌活汤之类辛温重剂,就不足以发散风寒外邪。但是方土与禀赋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,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辩证的分析。如《医学源流论》下文说:“又西北地寒,当用温热之药,然或有邪蕴于中,而内反甚热,则用辛寒为宜;东南地温,当用清凉之品,然或有气邪随散,则易于亡阳,又当用辛温为宜。”根据“用寒远寒”的原则,西北地寒,常用温热的药物。但西北之人,腠理闭实,阳气充盛,外邪入侵,易于蕴结化热,所以辛寒之品也是常用的药物。又据“用热远热”,东南地温,常用寒凉的药物。但另一方面,东南之人,腠理开疏,阳气外泄,若犯外邪,常汗出而邪不解,气随汗泄,所以临床治疗,用辛温如附子、桂枝助阳的机会颇多。正如张睿《医学阶梯》强调“凡疗疾病必须体认南北,细察长幼禀赋,毋得拘方土而抑禀赋,亦不得泥禀赋而浑方土。方土、禀赋,务要别其孰轻孰重,宜补宜泻,可寒可温,而岂得概言南补北泻,南热北寒而已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