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(二十三)味、形、气、精的阴阳互用关系

(二十三)味、形、气、精的阴阳互用关系

阳为气,阴为味(1)。味归形、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(2),精食气,形食味,化生精,气生形(3)。味伤形,气伤精(4),精化为气,气伤于味(5)。

​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了食物进入人体后,味、形,气、精等物质转化的全部过程。用以说明阴阳相互依存、相互作用、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。后世精、气互根的理论即导源于此。

(1)“气”,指体内流动的精微物质及其功能,气轻清无形,故属阳。“味”,指一切饮食物,味重浊有形,故属阴。这两句为后面经文提示了区分阴阳属性的例证。

(2)“归”,由此转属于彼的意思。这里作滋养、生成解。“形”,指形体,包括一切器官、组织。“精”,指饮食营养所化生的精微物质。“化",指生化、气化作用,即体内物质发生相互转化的作用。

“味归形,形归气”,是说饮食五味能滋养形体,而形体的生存,有赖于气的充养。张介宾说;“五味生精血以成形,故味归形。形之存亡,由气之聚散,故形归于气。”

“气归精,精归化”,是说人体之气能化生阴精,而阴精又为人体的气化作用提供物质基础。张介宾说:“人之精血,由气而化,故气归于精。”“由精以化气,由气以化神,是水为万物之原,故精归于化”。

(3)“精食气,形食味”,阴精的产生,仰赖于气的生化,即上文“气归精”之义。而形体的生长,依赖于饮食五味的营养,即上文“味归形”之义。张介宾说:“气归精,故精食气。味归形,故形食味。”

“化生精,气生形”,是说饮食物经过气化作用而产生阴精,阴精所化生的气又充养着形体。

(4)“味伤形“,如果饮食不节,反能伤害形体。“气伤精”,阳气过于亢盛,反能耗伤阴精。张介宾说:“味既归形,而味有不节,必反伤形。气既归精,而气有失调,必反伤精。”一言其常,一言其变,与上文对看,是从生理,病理两个方面进行说明。

(5)按“精化为气”,阴精是气的物质基础,故精可以化气。张介宾说:“然上文既云气归精,是气生精也;而此又曰精化气,是精生气也。二者似乎相反,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也。”“气伤于味”,人体之气也可因饮食太过而受损伤,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(太盛),脾气乃绝”之类。

本文列举味、形、气、精的相互关系,说明物质转化过程中的阴阳相互作用。高度概括了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整个气化过程,也即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的过程。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〔临证意义〕

本文论述味、形、气、精的相互关系,按其内容,可归纳为两方面:一是味与形、气的关系。二是气与形、精的关系。

原文提出“味归形”、“形食味”、“味伤形”,“气伤于味”。说明饮食五味摄入人体后,经过脾胃的腐熟、运化,将水谷中精微部分,输布全身,内而五脏六腑,外则四肢百骸,无不赖以获得营养,维持正常生理活动。如李中梓说:“一有此身,必资谷气,谷入于胃,洒陈(均匀分布)于六腑而气至,和调于五脏而血生,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。”(《医宗必读》)因此凡脾胃虚弱,形体消瘦者,当以健运脾胃,补益中气为主。脾胃健旺,则饮食增进,形体自充。故经云“味归形”、“形食味”。

饮食五味虽能充养形体,如果饮食不节,寒热失宜,亦可损害脾胃而伤形、伤气。如《济生方》云:“饥饱失时,或过餐五味、鱼腥、乳酪、强食生冷、果菜停蓄胃脘,遂成宿滞,轻则吞酸、呕恶、胸满、噫噎、或泄、或利;久则积结为癥瘕,面黄羸瘦,此皆宿滞不消而生病焉。”所以,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有“阴之五宫(贮藏阴精的五脏),伤在五味”的说法。文中提出“味归形”,“形食味”,又言“味伤形”,“气伤于味”,既看到了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面,又看到饮食不节有害的另一面,体现了《内经》的辩证法思想。

原文提出,“气生形”,“形归气”,“气归精”,“精食气”,“气伤精”。气与形的关系是,气能充养形体,而形体依赖气之充养。《医权初编》说:“人之生死,全赖乎气。气聚则生,气壮则康,气衰则弱,气散则死。”说明形体的生存,主要依靠气的运动,而气的盛衰,又关系到形体的强弱。人体真气,虽由先天元气、后天天气与水谷之气三者合化而成,但因分布部位不同,其名称和功能各异。如《景景室医稿杂存》说:“人类伊始,气化之也……免怀而后,鼻受天之气,口受地之味,其气所化,宗气、营、卫,分而为三。由是化津、化液、化精、化血,精复化气,以奉生身。《内经》所谓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,精归化,化生精,气生形,精化为气者,是养生以尽天年,全恃气化也。”可见形体组织的生存,不能离开气的充养。“故患病者,元气已伤,即变危殆。盖元气脱,则五脏六腑皆无气矣。”(《医学源流论》)但是,气又是依附于形体的,如果形体毁败,则气亦随之消失,所谓“大肉已脱,九候虽调犹死。”

气与精的关系是,精与气可以相互化生,但是气失调又可以损伤阴精。精是化生气的物质基础,气是化生精的功能作用。精和气无论来自先天或后天,两者不断地相互资生、促进和转化。例如,肾精得肾阳之助可以化生肾气,肾气又可激发脏腑功能而化生阴精。如张介宾说:“故先天之气,气化为精,后天之气,精化为气,精之与气,本自互生。”因此在临床上运用“从阴以引阳”,“从阳以引阴”,“阴中求阳”,“阳中求阴”等法则,创左归丸、右归丸等方剂以化精生气,化气生精,并说:“阴根于阳,阳根于阴,凡病有不可正治者,当从阳以引阴,从阴以引阳,各求其属而衰之,如求汗于血,生气于精,从阳引阴也。又如引火归原,纳气归肾,从阴引阳也。此即水中取火,火中取水之义。”可见精气互生的理论是很有实践意义的。那么,气为什么又可伤精呢?因为气在失调的病理状态下,可以导致阴精的耗损,故言“气伤精”。如张介宾说:“凡有余之病,由气之实,不足之病,因气之虚。如风寒、积滞、痰饮、瘀血之属,气不行则邪不除,此气之实也;虚劳、遗漏、亡阳、失血之属,气不固则元不复,此气之虚也。”可见气虚、气实,均可耗伤阴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