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(十六)阳气的重要性

(十六)阳气的重要性

阳气者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(1),故天运当以日光明。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(2)。

​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以天体中的太阳比喻人体的阳气,形象地说明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。

(1)“与”与“于”二字通用。“所”,指应有的规律。高士宗注:“若失其所,则运行者,不通于周体,旋转者,不循于经脉。”“折寿”,即夭折寿命。“不彰”,即不能发挥显著的作用。人体阳气能温养全身,推动人体一切脏腑、器官、组织的功能活动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气化活动,把来自外界的物质,如水谷、空气等,化生为人体自身的物质,同时也可把体内的一种物质,分化为多种物质,或把多种物质,化合成一种物质,或把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,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说的“阳化气”,就明确指出了阳气具有这一特定的气化作用。由于生命活动的存在,不能一时一刻离开阳气,故后世医家把肾中阳气视为“立命之本”,称之为真阳、真火。可见阳气代表着人体具有阳性特征的精微物质,及其产生的热能和动力。它的物质基础是精,它的属性是火,来源于先天,但要靠后天的补充和营养。《内经》作者在此以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作比喻,形象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。因为自然界的运动,万物的生长,都离不开太阳,它的光和热,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了生存的条件。正如李念莪说:“天之运行,惟日为本。天无此日,则昼夜不分、四时失序,晦冥幽暗,万物不彰矣。在于人者,亦惟此阳气为要。苟无阳气,孰分清浊,孰布三焦,孰为呼吸,孰为运行,血何由生,气何由化?与天之无日等矣,欲保天年,其可得乎?”说明机体必须依靠阳气的温煦、运行、气化等作用,在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中,不断地生化气、精、血、津液以营养全身,产生一切生命活动。所以阳气好比太阳一样重要,如果失去它应有的作用,就会导致寿命的夭折。

(2)“天运”,指天体的运行。“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”。因,由也。承上文说明人体阳气有如太阳发挥相应的效能。“卫外”,指阳气护卫体表的作用。阳气向上向外,行于体表,温养皮肤、肌肉,主管汗孔的开阖。因此具有保卫肌表,抗御外邪的作用。所以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又说:“阳者,卫外而为固也。如果阳气虚弱,卫外功能低下,就容易导致六淫病邪的侵袭,所谓“开阖不得,寒气从之。”阳气敷布于体表,循皮肤之中,分肉之间,发挥抗御外邪的作用,所以人们把这种阳气称做卫气,也叫卫阳。卫气虽然化生于水谷,但要依靠肾中阳气的协同作用,才能上达于肺,借助肺气的宣发以运行于全身,故有卫气根源于下焦之说。当然,阳气不等于就是卫气,而卫气仅是人体阳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所以经文明确指出:“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”

〔临证意义〕

阳气为生命之本,是人体生理机能和代谢活动的动力。因此,无论局部或整体的阳气不足,都会相应地出现生理机能、代谢活动障碍或衰退的病变,如张景岳在《真阴论》指出:“如火亏于下,则阳衰于上,或为神气之昏沉,或为动履之困倦。其有头目眩运而七窍偏废者,有咽喉哽咽而呕恶气短者,皆上焦之阳虚也。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,有痞满隔塞而水泛为痰者,皆中焦之阳虚也。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者,有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者,皆下焦之阳虚也。又或畏寒洒洒者,以火脏之阳虚,不能御寒也。或肌肉膨胀者,以土脏之阳虚,不能制水也。或拘挛痛痹者,以木脏之阳虚,不能营筋也。或寒嗽虚喘,身寒自汗者,以金脏之阳虚,不能保肺也。或遗精,血泄,二便失禁,腰脊如折,骨痛之极者,以水脏之阳虚,精髓内竭也。凡此之类,或以阴强之反克,或由元气之被伤,皆阳不足以胜阴。病在阴中之火也。”以上见证,皆由阳虚所引起。若阳气虚弱过甚,出现心肾阳气衰微,四肢厥冷,大汗淋漓,脉微欲绝等症,当急予参附之类,以挽回垂绝之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