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(一)概论

(一)概论

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。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

​《素问•举痛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寒邪侵袭突然发生疼痛的病机。

“稽”,停留之意。“迟”,运行不畅。“稽迟”,指血脉运行稽留迟缓,滞涩不通的意思。“泣”,通涩,滞涩不畅之意。“客于脉外则血少”,“客”,即侵袭。“血少”,指血流不通,并非亏虚。气行脉外,血行脉中,气行则血行,寒邪侵袭于脉外,气行不畅,致脉中之血亦运行不畅,故谓“客于脉外则血少”。“客于脉中则气不通”,血行脉中,气行脉外,血为气之母。寒邪客留于经脉之中,则脉中之血凝滞不通,而脉外之气亦随之不通,故曰“客于脉中则气不通”。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循环无端,环周不休。若感受寒邪,寒为阴邪,主凝滞,故伤人阳气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甚至凝滞而不通。气行脉外,血行脉中,寒邪侵袭,客于脉外,则脉外之气运行不畅,气病必影响其血,致使血脉凝泣而血少。若寒邪侵入脉中,则血流不畅,血病必及于气,气亦随之不通。因此,无论寒邪客于脉内脉外,都能导致气血凝滞,不通则痛。


火郁之发,……民病……腹中暴痛。

​《素问•六无正纪大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火热内结所致的腹痛。

“火郁之发”,指火气被郁至极而发作,气候偏热,人体最易感受火热病邪。若热结于内,闭阻肠胃气机,腑气不通,则致腹中疼痛。因热性急暴,故疼痛突作。


岁土太过,雨湿流行,肾水受邪,民病腹痛,清厥,意不乐,体重,烦冤。

​《素问•气交变大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水湿所致的腹痛。

“岁土太过”,指土运太过之年,气候多湿。“清厥”,即寒厥,手足厥冷。“意不乐”,指忧思不乐。“体重”,指身体沉重。“烦冤”,指烦闷不舒。土运太过之年,雨水较多,气候潮湿。从五行而言,湿属土,土旺则能乘水,所谓“气有余则制己所胜”。故气候多湿,内伤脾阳,脾失健运,水湿内盛,气机阻滞,故腹痛。脾肾阳气为湿所遏,不达于四肢,故手足厥冷。湿性重浊,故脾湿内盛则身体沉重。水湿上阻心阳,故忧思不乐,烦闷不舒。


寒气客于脉外,则脉寒,脉寒则缩踡,缩踡则脉绌急,绌急则外引小络,故卒然而痛(1)。得炅则痛立止;因重中于寒,则痛久矣(2)。

​《素问•举痛论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因寒所致疼痛和久痛不止的机理。

(1)“踡”(quán拳),“缩踡”,即收缩不伸之义。“绌”(chù处),屈曲也;“急”,拘急也;“绌急”,即屈曲拘急之状。“炅”(jiǒng炯),热也。寒邪客留于经脉之外,阳气受到伤害,则经脉亦寒。寒主收引凝滞,阳气失于温煦,故经脉拘急收缩。由于经脉收缩时,牵引在外的小络,致使气血受到阻滞,因此突然发生包括腹痛在内的诸痛。

(2)寒邪在脉外,则邪气尚浅,若能及时采用艾灸、热熨等方法,则能使寒邪消散,经络畅通,疼痛立止。若过去感受的邪气尚未祛除,又再度感受寒邪,更伤阳气,则气血阻滞愈甚,疼痛便久而不止。如孙沛说:“然寒客于脉外,其邪尚浅,得炅气,则寒气散,气血通,缩者纵,踡者舒,绌者伸,急者缓,故痛立止。若客于脉外之寒气尚未解散,又重复受寒,则寒气重盛,阳气受伤不易即愈,故痛久不止。”


脾足太阴之脉……是动则病舌本强,食则呕,胃脘痛,腹胀善噫,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。

​《灵枢•经脉》

〔讲解〕

本文论述脾经受邪为病所致的腹痛证。

“是动病”,指经脉因受外邪侵袭而发生的病变。“舌本”,马玄台注:“舌根也”。“后与气”,“后”,指大便。“气”,指矢气。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,上膈挟咽连舌本,散舌下。其支者,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下。因此邪气侵犯脾经,经气不利,可见舌本强。脾主运化,主升清,但脾与胃的功能密切相关,升降相因,纳运相合,故脾不运则胃不纳,脾不升则胃不降,所以脾病影响及胃,则得食而呕。脾气不运,气机阻滞,故胃脘痛,腹胀。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,上逆为嗳气。脾病失于健运,气机郁滞,若得大便与矢气,则浊气得降,气机得舒,故感觉轻快。